海运是国际贸易(贸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最普遍的货物运输方式,而用铁路的方式进行国际货物运输这把“火”,始于2011年最早在重庆开通的中欧班列。在此之后,尤其是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内众多城市纷纷加入“中欧班列”俱乐部。中欧班列是由铁总组织,按照固定车次、线路、班期和全程运行时刻开行,运行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集装箱等铁路国际联运列车。国家发改委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1年算起,中欧班列数量短短几年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16年6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881列,其中回程502列,国内始发城市16个,境外到达城市12个,运行线达到39条,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约170亿美元。
这样的机遇,中国外贸第一大省广东自然不能错过。广东的行动是,对位于东莞石龙镇的国际铁路站点进行升级,使其更好地联通“一带一路”市场。石龙镇的铁路站点处于东江干流、陆路和铁路的交汇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是重要的水陆联运枢纽。上世纪90年代,为缓解位于黄沙的广州老南站的“堵货”压力,政府看中石龙通达粤东的枢纽潜力,建设铁路站点,以图分流粤东货物。
“粤新欧”、“粤满俄”这两条中欧铁路专线的先后开通,意味着广东市场出现了连接“一带一路”市场的新通道。从目前的实践上看,珠三角地区的货物到达东欧、中亚市场,之前一般的方式是,出珠江口沿东部海域北上到连云港,改乘中欧班列由“亚欧大陆桥”抵达目标市场;二是南下穿越南海,过马六甲海峡,走海路。这两条通道的劣势在于,有着漫长的海运路途,同时也绕了不少远路。
而从东莞始发的中欧班列,好处在于以速度较快的铁路代替海路,同时路程设计更短。以石龙发出的线路最长班列、2016年4月开通的“粤新欧”东莞石龙至德国杜伊斯堡班列为例,列车全部采用时速120公里/小时的快速车底,实行定时发车、限时到达,全程19天,相比海运能节省15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