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工信部网站正式发布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247款新能源车型入围其中。1月1日,原《节能与新能源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已经废止。在专家看来,这是一个标志着“十三五”期间新能源车发展进入规范发展阶段的汽车(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研究报告)行业大事件。
从3409款缩减到247款,瘦身后“新目录”中的新能源车型缩减了12倍有余。虽然车型数量众多,但其中难免鱼龙混杂,并未对我国的新能源市场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十城千辆”工程也无疾而终。
重新申报和公告,意味着清退了“旧目录”中的“僵尸产品”。虽然重新申报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负担,这样的损失更针对那些拿公告装门面的企业,或前期为产能扩张所做的一些没有实际发展起来的新能源车。经历过市场检验的车型,改进达标难度不大,所投入成本也能从各项补贴中有所平衡。
当然,推荐目录并不代表新能源车型生产准入机制,现有新能源车型仍然可以继续生产和销售;而新目录大幅缩水的关键则在于,现阶段市面在售车型中,可以享受补贴的车型范围大大缩小。稍加留意不难发现,包括东风日产启辰晨风、腾势等在内此前可享受补贴的诸多车型并未进入第一批新目录。
按照2016年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政策,续驶里程区间在100公里—150公里之间的纯电动车型,国家补贴金额为2.5万元,150公里—250公里的纯电动车型,国家补贴金额为4.5万元;续驶里程超过250公里的车型,国家补贴金额更高达5.5万元。
如若其他车型不能在新旧目录交替的过渡期结束前进入新目录,产生的空档期或也只能由企业加倍补贴避免终端售价波动,这则意味着单车亏损额度将大幅加剧。因此,尽管有过渡期存在,能否顺利且尽快进入推荐目录,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仍至关重要。
此次公布的首批新目录中,共有12家企业、53款乘用车车型入围。其中,北汽以10款纯电动汽车入选目录榜单,成为入选纯电动车型最多的企业;而比亚迪则是入选车型最多的汽车企业,共计12款新能源车型入围。
在重新启动瘦身机制的新能源汽车业政策环境下,新能源汽车企业还需找到真正可以强大自身的道路。新能源市场现阶段仍是一个对政策高度依赖的市场。真正能走到最后、能够获胜的应该是有良好技术支撑的企业,而不是那些拼拼凑凑搞出一个车子来四个轮子能转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