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2016年全国铁路客票票面广告项目全面启动公开招商,共涉及17个铁路局。目前车票正面只发布文字类广告,若招商全部成功,今年预计发售“广告火车票”将达22亿张。那么,火车票打广告招商需要防范些什么?
车票广告虽小,责任却不小。铁路部门在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提升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的同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对票面广告放任不管。其势必强化监管力度,把好广告质量关,不影响旅客正常使用和乘车感受,不让污染视听的违规广告流向社会。
铁路车票票面广告不是发布者想怎么发布就怎么发布,想发布什么内容就发布什么内容。尤其是,由于四通八达的铁路线贯通着天南海北,车票广告传播速度快,辐射人群多,涵盖地域广,一旦登载了违规广告,便可能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危害不特定的乘客和其他社会成员。
早在之前,火车被“冠名”就已经推广和普及,“和谐号”已不再是火车的唯一称号。如今,对火车票进行“变脸”,并在车票票面植入广告,无疑更加具有新意和特点。不过,此举的背后,能否真正刺激铁路部门的改革,令人期待。
作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火车往往会成为人们的首选出行方式。不过,对于票价来说,很多乘客却明显感觉过高。在市场交易原则下,铁路客运市场属于买方市场,乘客应该享受合理的票价和服务。然而,现实却并不尽如人意。
可以预见,假如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让铁路服务融入市场,必然可以很好地解决公众的忧虑。在市场化模式下,竞争压力必然会增大,而票价的制定、服务质量的良莠,都会看乘客的“脸色”。
如此之下,就可以打破铁路“自说自话”的模式,形成“鲶鱼效应”,倒逼铁路部门转型经营。其实,在很多国家,票价不是一成不变的。
考虑到运输的季节性很强,运输淡季低价促销更是许多运输企业改善经营绩效的“必选动作”,与我国的航空公司机票打折具有相似性。
火车票“变脸”,对票面上的广告进行招商,在具有市场化性质的举动面前,必然会让人引发遐想。期待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将铁路服务真正推向市场,衍生出市场化破冰价值和作用,以此来推动票价和服务的转变,以便于乘客享受更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