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出境游的火爆,众多航空公司都在加快布局国际航线,尤其是国际长航线。作为珠三角地区重要枢纽,深圳的国际航线发展一直不尽如人意。深圳机场2014年国际航线占比仅为5%,远低于其他枢纽机场,且国际航线多为短程的亚洲航线,缺少欧美长航线。
近日,深圳市六届人大计划预算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提交深圳市政府审查的相关预算调整方案显示,深圳2015年本级财政预算调整方案涉及的财政资金规模为404.8亿元。其中,112亿元将用于深圳机场三跑道、T4航站区围填海及软基处理工程。
在政策重点支持下,深圳机场(飞机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也在逐步推进国际化。根据深圳机场国际航线倍增计划,2020年深圳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将突破5500万人次,其中国际(地区)旅客量达到550万人次以上,约占旅客吞吐总量的10%。
盈利能力逐渐改善
深圳机场和深圳市交通部门日前向媒体表示,将加快建设T3航站楼卫星厅和第三跑道等基础设施,同时预计本月中旬开始,深圳机场将正式实施国际旅客24小时通关,同时还将实现双跑道独立离场(向北)试验运行,届时高峰小时航班容量可提升至50架次。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943.63万人次,同比增长12.9%,完成航空器起降架次14.99万架次,同比增长10.8%,增速超过同区域内的白云机场。
深圳机场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18亿元,同比增加2.55%,扣非净利润则为3.32亿元,同比增加74.43%。受益于T3航站楼的产能释放,深圳机场的盈利能力逐渐改善。
2015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航空主业收入占深圳机场总营收的72.5%,贡献了34.1%的营业利润。非航空业务中的航空物流业务利润占总利润的29%,而占总营收仅为11.1%的航空增值服务业务则贡献了36.9%的利润,其中毛利率高达92.07%的航空广告业务实现营收1.23亿元。
未来,深圳机场将重点寻求国际业务发展突破。深圳机场方面表示,未来深圳机场也将在起降费方面给予国际航班一定优惠,同时在时刻资源分配上向国际航班倾斜。不过,国际航线的发展还需要包括政府部门、航空公司、机场等在内的各方共同努力。
加快国际化步伐
“即将实行的24小时通关制度对于国际航线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并不是关键因素,关键主导因素还是在于深圳的基地航空公司。”航空业资深人士林智杰称。
深圳机场在区域内的主要竞争对手是白云机场和香港机场,而这两个机场各自拥有一家实力较强的基地航空公司,“南航是亚洲第一大航空公司,香港国泰航空在全球的地位也比较高。”林智杰称。
而作为国航的控股子公司,深圳航空的发展路径自然要看母公司对其的战略定位,林智杰认为,目前来看,国航没有将深圳作为一个枢纽来打造,深圳航空在战略定位上受到一定的限制,母公司国航希望它专注国内航线。此外,珠三角地区的空域相对比较饱和,深圳航空作为后来者,想要分食国际航线的空域以及时刻资源存在一定难度。
在出境游火爆等因素的影响下,深圳航空也加快了国际化步伐。从深圳航空了解到,深航今年先后开通深圳直飞普吉岛、日本大阪航线,加密深圳曼谷航线航班,对东南亚和日韩主要城市形成航班频次和网络优势。同时,深航还将于2016年元旦开通深圳直飞东京航线,并计划开通吉隆坡、胡志明等更多国际航线。
民航局网站显示,南航申请在深圳开通深圳—悉尼和深圳—武汉—迪拜两条国际航线,将分别于今年12月1日和明年1月1日开通。10月15日,民航局局长李家祥赴深圳前海自贸区和深圳机场进行调研,他建议深圳开通更多国际航线航班,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奠定基础。
“深圳有着较为旺盛的国际航班需求,通过空地联运的模式,广州和香港分流了较多的国际旅客。”林智杰表示。不过随着广州和香港机场业务转移的趋势逐渐显现,深圳机场将迎来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