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数据统计,2014年,我国乘用车出口53.30万辆,比2013年下降10.61%,这已经是继2013年下降9.82%之后的“两连跌”。
过去几年里,屡屡为中国制造带回大把订单的李克强总理被誉为中国的“超级推销员”。并且在正在进行的本届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2015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一次提出了“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以及汽车、飞机、电子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的整体工作规划。
由此可见,在接下来的任期内,李克强总理还要继续满世界地为中国制造的产品“跑业务”。然而,在总理大力推销高铁时,作为工业领域的重要构成部门的汽车产业,尤其是乘用车在近两年却出现出口连续下滑的尴尬。
2014年,乘用车出口遭遇“两连跌”的原因多种多样。首先是传统的出口大户或品牌出现较大面积的下降,直接导致出口总量的再次下滑,且同比下降的幅度已达两位数。如在乘用车出口“十强”企业中,奇瑞、吉利、长城、江淮和上海通用、本田(中国)等,在2014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同比下降。
同时,作为中国汽车行业主流地位的国内大集团的乘用车出口量确乏善可陈。上汽、东风、一汽和长安等没能给外界一种整体的、战略层面的出口印象。例如,一汽集团(森雅、佳宝)、一汽轿车(奔腾、欧朗)、一汽-大众(捷达)、一汽夏利(夏利)和一汽海马(福美来等)5家企业都有乘用车出口,但最多的只有一汽轿车的5646辆,最少的只有一汽-大众的27辆,5家企业的总出口量只有1.38万辆,累计之和也进入不了乘用车出口“十强”。
出口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虽然最近几年里我国汽车的汽车工业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必须承认的是,通过出口总量和总体销量的对比来看我国的汽车工业依旧是内向型的汽车产业。什么叫内向型的汽车产业,简单点说可以理解为自产自销,这是基于中国市场巨大的内部需求为前提造就的市场繁荣。
然而,常被我们拿来与中国汽车产业比较的韩国汽车业却不折不扣的属于典型外向型汽车工业。2014年韩国汽车出口完成306.1万辆,虽然相比于2013年略有下降,但由于高价汽车出口比重上升,出口额在2014年却创下了历史新高。与此同时,2014年韩国当年汽车出口总量占全年汽车产销量的67.7%。
“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最大的差距,其实是对方拥有背靠整个全球市场的优势”,此前奇瑞汽车营销公司总经理黄华琼表示。事实上,随着“新常态”的到来,中国的汽车人们接下来会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内向型的产业模式是不具备可复制性和可持续发展空间的。
首先内向型的汽车产业主体市场单一,一旦中国国内的汽车消费市场出现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那么,基于中国国内消费市场而成立的内向型汽车产业就将面临生存空间压缩的窘境。
其次,近年来中国国内火热的汽车消费市场促使了各大汽车企业纷纷开启了产能扩张模式,那么,单一的市场格局下过大的产能必然会在市场萎缩的时候成为累赘。因此,小码哥觉得在在内向型的框框中,进来谈及的“产能过剩”并不完全是伪命题。
作为广大普通消费者也许会问,“我又没有购买汽车股,那么大力发展汽车出口对我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呢?
在1980年代,现代以廉价车Excel打入美国市场,并创造了累计销量超过100万的奇迹后,很快奇迹便崩塌了。 保险杠常生锈,车门关不紧,电子系统也常失灵,需要凉风时,空调送的可能是热风,一些经销商因此退出。美国著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莱特曼曾戏称:“世界上最倒霉的10件事,第8件就是拥有现代汽车。”
对此,快速提高质量成为挽救现代的第一步,现代也因此从一家以产量为导向的公司,转而提出口号:“质量是现代汽车的生命!”。2001年,现代汽车在美国市场提供10年(或10万英里)质保期,远高于当时其他汽车企业平均3年(或3万英里)的质量保证。2003年,现代有三款车被推迟数月上市,其原因就是工程师不得不解决质量控制组发现的问题。正是依靠过硬的产品,现代再次敲开北美汽车市场大门。
当前,在自主品牌的产品外观“洋气”,配置也堪称“业良”并且价格确实实惠今天,质量依然是人们对选择自主品牌最大的障碍。然而,随着中国车企走出去的过程中,在海外市场标准的要求和与外资品牌竞争下,能倒逼整个质量管理体系进步。那么,国内的消费者也无疑能够从中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