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环评报告》)日前通过了专家审查,《环评报告》以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重点分析了“十二五”期间河北省交通运输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制约因素,提出了优化调整建议和减轻环境影响的针对性措施。
“环保进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渠道,就是要把握环保工作定位,即‘服务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保护好大气水土环境质量’,组织开展规划环评就是统筹发展与保护的一个重要探索。”河北省环保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国鹰介绍说,《河北省“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是河北省审查通过的一个省级层面的重大行业规划环评,对深化区域资源环境省情认识、推动交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为省级层面的其他行业开展规划环评提供有益借鉴。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将全面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总的发展目标为,到2015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16万千米,路网密度达到85千米/百平方千米。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资源环境能否支持?“《环评报告》重点分析了河北省交通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制约因素,比如土地、岸线以及生态资源等能否支撑。”河北省环保厅副厅长杨智明介绍说,河北省将从制约因素以及支撑性因素入手,可以有针对性地优化调整交通业发展规划,实现交通事业与资源环境的统筹协调发展。
河北省环保厅环境影响评价处处长赵根喜介绍说,《环评报告》综合分析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十二五”河北省交通(Led交通灯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运输发展规划项目占地面积25610公顷,未超出基础设施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控制要求。在岸线资源方面,“十二五”期间港口建设规划项目占用岸线资源约为6.87千米,占河北省已有岸线资源的4.9%,占可利用港口岸线资源的8.6%,所占比例较小。而在水资源方面,《环评报告》客观地提出,河北省水资源可利用量相对匮乏,尤其是沿海港口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已成为影响未来港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交通线路空间布局不能随意想怎么划就怎么划,这里还涉及区域生态安全问题,比如交通线路要绕避水源地保护区,禁止穿越一级保护区,地表水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路段必须设置径流水收集系统并进行处置,同时设置加强型刚性防撞护栏和防落网,确保饮水安全等。”河北省环保厅环境影响评价处副处长谢文勇说,交通线路的选址选线也有很多“禁区”,这就需要我们在项目实施前科学规划,统筹好交通线路空间布局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环评报告》对交通项目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与评价,谢文勇告诉记者,为确保区域生态安全,《环评报告》提出了交通规划调整建议,比如在公路、铁路方面,建议承秦高速公路在松云岭省级森林公园、都山自然保护区、都山省级森林公园路段要合理选择布局,避免穿越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等。在水运项目上,要求避让北戴河区海滨国家级森林公园等环境敏感区。对于过海通道、道路应优化方案布局,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筑路对海岸、湖泊湿地面积的占用。
对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环评报告》也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比如对于存放危险化学品的货运站场,应根据具体存放的物品按要求设置足够的卫生防护距离。一旦发生事故,应当按照当地应急救援预案立即组织实施救援。
如何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参与《环评报告》的环保专家王路光称,《环评报告》专门对交通项目实施提出了环境保护减缓措施,要求按照避让、减缓、补偿和重建的次序提出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的措施,所采取的措施效果必须有利于修复或增强区域生态功能。
王路光说,《环评报告》明确规定,凡涉及不可替代、极具价值、极敏感、被破坏后很难恢复的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如特殊生态敏感区、珍稀濒危物种)时,必须提出可靠的避让措施或生境替代方案。“涉及采取措施后可恢复或修复的生态目标时,尽可能提出避让措施;否则,制定恢复、修复和补偿措施。”
为统筹线路开发时序与区域生态环境敏感度,《环评报告》指出,对建设规模较为“超前”的项目可暂缓实施;对拉动区域经济发展较为显著、有利于节能减排的项目列入规划尽快实施。
与此同时,为避免施工期风沙扬尘以及水土流失,《环评报告》还提出,要合理安排施工,减少开挖量和废弃量,防止重复开挖和土(石、渣)多次倒运;主体工程施工前,应剥离热土层并集中堆放,施工结束后作为复耕地、林草地的覆土;缩小裸露面积和减少裸露时间,减少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