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作为一个沿海城市,海洋经济注定成为深圳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昨日,《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称《规划》)通过最新一期《政府公报》公布实施,勾勒出全市未来几年海洋经济的发展蓝图。根据该规划,深圳将通过优势海洋产业提升工程、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科技兴海战略推进工程等九大工程的实施,从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推动全市海洋产业向高端化迈进,形成“人海和谐”。到“十二五”末期,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还提出了打造“都市海洋文化”的概念,通过海洋博物馆、航海博物馆等海洋专题博物馆建设,形成深圳海洋文化新景观。并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海洋赛事,使之成为深圳海洋文化的符号。
海洋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近海
据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深圳海洋经济形成了集群化、都市化和国际化的鲜明特色。201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888亿元,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为9.3%。同时,“十一五”期间,全市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如蛇口集装箱码头三期、大铲湾集装箱码头一期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入运营;深圳湾15公里滨海休闲带、海上运动基地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等。
然而,经过反思,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认为,“十一五”期间,全市在海洋资源利用方面,长期以来过于注重当期经济价值,海洋开发利用密度过大,护海意识相对淡薄。与此同时,海洋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岸带、过度集中于近海,对近岸海洋资源的利用超过其承载力。此外,全市海域水质及海底沉积物指标也处于整体下降的状态,其中,深圳湾和珠江口海水水质及沉积物污染较为严重,水质低于国家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刚刚出台的《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全市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约束条件作了系统的概括,并对未来海洋经济的前景也做了展望。根据目标,到“十二五”末期,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5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1%以上。
此外,规划还对目标进行了“细化”,具体提出了“四大目标”。在结构目标上,“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初步形成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以海洋金融、海洋商务、海洋信息和海洋油气服务为代表的海洋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在科技目标上,申请建设一批国家级海洋研发基地,争取更多的国家级海洋科研项目落户深圳,建设科技兴海示范区;而在生态目标上,全市将进一步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主要河流的陆源污染物入海量比2010年减少5%以上,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发展海洋经济,海洋交通也要先行。记者看到,《规划》首先提出建设世界级的交通枢纽,与香港共同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加强深港机场连接线等各项交通基础设施的对接,推进两地港口业务互动,提升深港组合港区的国际竞争力。
根据《规划》,将建设广深沿江高速、东部过境高速、博深高速、南坪快速二期,与现有路网构成高速疏港通道;以及整合铁路系统,发展海铁联运,发挥铁路运输和集装箱运输的综合优势。
深圳位于南海之滨,毗邻港澳,具备发展游艇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在《规划》中,提出以本土品牌制造商为基础,以中高端游艇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设计、制造为方向,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深圳,打造游艇产业基地。同时,发展游艇修理、维护、保养以及游艇培训、游艇消费等专业服务,发展游艇交易中心,提升全市游艇产业链。此外,还将积极探索游艇消费的海关签证制度改革,变点对点的游线签证为定期签证,探索建立深港游艇(游艇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两地牌制度等。
从市发改委获悉,受珠江制导线、伶仃水道等刚性壁垒影响,深圳沿岸海域可大规模围填海的空间十分有限。经过综合评估,深圳西部的福永西和东部的坝光海域是今后实施围填海的较可行区域。
规划》中提出创新填海模式,将填海工程与土地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充分衔接,改变传统的项目填海模式,避免海洋资源的低效利用。
同时,制定海岛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对纳入国家第一批可开发利用海岛名录的海岛,编制单岛保护利用规划,在落实严格保护措施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开发。
“深圳虽然是一座沿海城市,但与青岛、大连、厦门等沿海城市相比较,蓝色文化的打造还显得远远不够。”大鹏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值得关注的是,在《规划》中利用了大篇幅阐述了深圳都市海洋文化的打造,还提出了“以海洋事业涵养城市文脉,以海洋文化传播展现城市活力,以海洋运动锤炼城市风骨”的文化发展理念。
根据《规划》,全市将通过海洋博物馆、航海博物馆等海洋专题博物馆建设,形成深圳海洋文化新景观。另一方面,将与香港联合开展“深港连线”旅游产品的推介活动,推广深圳滨海城市旅游形象。《规划》还提出依托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杯”帆船赛等海上体育运动,使“海洋、青春、活力”等元素渗透到居民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