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汽车三巨头10月下旬召回问题汽车总规模超过400万辆。10月22日,丰田汽车宣布,因燃油泵和制动装置存在安全隐患,在全球范围内召回150多万辆汽车;10月25日,本田汽车宣布,因制动主泵制动液泄漏问题,将在全球召回52.8万辆汽车;10月28日,日产汽车宣布,因汽车内部点火继电器存在安全隐患,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召回214万辆汽车。
祸不单行,10月28日据悉,在踏板故障暴露前,丰田汽车涉嫌以回购问题汽车为条件,要求车主就问题汽车保持沉默。
零部件环节“掉链”
丰田汽车和本田汽车在此次召回中,涉及问题车辆主要是因为制动主泵存在制动液泄漏问题,而该问题零部件均来自同一个供应商。
10月22日丰田汽车向日本国土交通省解释,涉及召回的150万辆汽车存在两个安全隐患,即燃油泵所用电线材料问题及制动装置润滑不良,后者容易引起漏油隐患,并可能导致制动能力下降。本田汽车则表示,使用了非原厂制动液的部分车辆,制动液可能会发生泄漏,进而引起制动力下降,加大发生事故的危险。
另据日产汽车28日递交给日本国交省的申请书,本次涉及召回问题汽车,其控制点火的继电器二极管生产工艺存在问题,可能导致无法点火发动或行驶中发动机突然熄火。
业内人士认为,日系车企在全球化扩张中陷入了“成本困境”,随着汽车生产方式从平台战略转向模块战略,车企常将同一零部件运用于整个车系,以节省成本,但这也提高了质量控制风险;另外,车企在本土化经营中面临当地供应商、劳工制度和市场准入规范等制约,未能实现要素投入的最优配置。在生产过程当中,一旦某一零部件出现了问题,将殃及整条生产线。
丰田陷入“封口门”
2010年初,丰田汽车召回事件给全球车企敲响了警钟。近100人的死亡人数、约3000起的车辆故障投诉、超过1000万辆的召回规模,使得丰田成为汽车史上的“召回王”,也令各大车企重新审视车辆检测与生产管理,不惜成本主动召回。不过,年初的召回只不过是丰田汽车召回丑闻的开始。
据10月28日援引原告向法院提交的文件报道,丰田汽车接到消费者汽车缺陷报告时,曾提议向车主回购缺陷汽车。作为交换条件,丰田汽车要求车主签订保密协议,不对外“曝光”汽车缺陷。原告律师还指责丰田汽车没有向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NHTSA)告知回购缺陷汽车一事,并表示,随着对丰田汽车召回事件的深入挖掘,丰田汽车早已获悉缺陷的证据就越多。
对此,丰田汽车10月28日发表声明承认,确实从部分疑是故障汽车的车主中回购汽车,也确实与消费者签订了特殊的“问题解决方案”,但消费者签订该方案完全出于自愿,方案中也不存在所谓的保密协定。
此外,部分原告律师10月27日向加利福尼亚州联邦地区法院提交的诉讼材料时认定,丰田汽车的技术工程师曾在2006年驾驶车辆时曾经发现汽车在没有踩油门的情况下自行加速。
至于“无意识油门加速”的调查,丰田汽车发言人表示,公司技术人员和工程师深入分析问题车辆,并驾驶数千公里,但没有遭遇消费者所担忧的加速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