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芯片是信息革命的核心技术和主要推动力,作为高端制造业的“东方明珠”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尽管我国作为“后起之秀”逐步拉近与国际的差距,但每年仍需依赖大量进口,集成电路芯片一度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集成电路列入了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如何从根本上打破芯片“瓶颈”,近期在两会上与半导体行业大会上,代表委员和业内人士纷纷献计献策。
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CISA)统计,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5411.3亿元,比上年的4335.5亿元增长24.8%。但同时,我国对高端芯片的依赖也在逐年扩大。据最新统计,2017年集成电路进口价值为2601亿美元,而17年原油进口1623亿美元,远远低于进口芯片价值。固然有部分集成电路大幅涨价的因素,但进口芯片价值超过2000亿美元毋庸置疑,由此产生的贸易逆差也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932亿美元。
全国政协委员、“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邓中翰日前在两会上即呼吁表示,中国目前进口最大的物资正是小小的芯片,而非石油天然气、粮食或其他。邓中翰认为,我们要在成熟的技术路线上追赶国际巨头;在一些市场旺盛的新兴领域与国际巨头并跑,敢于在国际前沿的无人地带进行自主创新、制定标准,实现领跑。
根据千讯咨询发布的《芯片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显示,芯片是实现人工智能(AI)的自然载体,“无芯片,不AI”。在人工智能来临的时代,芯片作为信息系统“大脑”和“魂”的作用更加凸显,提前布局,中国才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不过,AI推动集成电路发展,仍面临两大现实问题。日前半导体产业与技术投资论坛(SIIP)上,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所长魏少军提出,尽管目前AI芯片蓬勃发展,但是目前还没有出现AI通用算法的芯片,以及,AI杀手级应用尚未出现的情况下,AI芯片未来发展仍任重道远。
除技术实现自主创新外,中国半导体行业仍还需要与全球厂商携手接轨国际。中芯国际董事长周子学也在SIIP论坛上指出表示,作为一个国际性的产业,中国公司和国际半导体公司都应该更加开放,加强互联互通,这样更好地促进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重心已转移到中国。中科院微电子所所长叶甜春也借此场合呼吁,与其站在制高点打压中国厂家,还不如以放开心态走入中国,大家一起携手作,共同寻找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