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我就在做人工智能产品,”11月,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18周年会上,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笑言自己当初成为了先烈。在他看来,这30年来,人工智能行业最大的差别在于,曾经企业都怯于承认从事这一领域,如今,但凡企业都希望声称自己与人工智能沾边。这意味着,当前正是形成人工智能巨头的“黄金时代”,而巨头一旦手握人工智能的“钥匙”,便将在很大程度上问鼎人类的未来。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微软人工智能及微软研究事业部负责人沈向洋指出,创新浪潮经历了个人电脑、互联网、移动之后,如今的智能浪潮将更具冲击力。“无论PC还是智能手机,所有设备都只是人类肢体的延伸,而人工智能将是人脑的延伸,它是人类进化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工智能的全球大潮下,中国拥有自己的特定机会。“在中国,目前人工智能科学家相对欠缺,开发人工智能相关应用并产生商业价值的企业也相对偏少,”李开复坦言,“目前国内致力于人工智能应用的企业集中在BAT,我认为中国最大的机会在于,将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尤其传统领域——尽快地呈现价值。”据创新工场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10年内,在50个世界顶级人工智能领域期刊的作者中,华人的文章总数从2006年占比23.2%提升至2015年的42.8%,文章引用总数占比从2006年的25.5%提升至2015年的55.8%。
尽管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研究做得不错,成长速度飞快,但中国人工智能顶级水平仍有待开发。从世界范围来看,谷歌已创造出全球规模最大的“谷歌大脑”,其自动驾驶汽车项目领先于传统汽车厂商和其他大多数公司;微软发布全球首款个人智能助理小娜,微软小冰也以其独特的情感技术框架立于全球聊天机器人之巅;Facebook利用神经网络来翻译每天超过40种语言的约20亿帖子,还利用神经网络进行照片搜索和组织;国内唯一可相媲美的公司为百度,创造出国内最具规模的“百度大脑”。“目前中国与国外相比,在基础研究和应用方面仍有差距。”百度总裁张亚勤坦言道,“中国的论文可能已经在产生很大影响,但这些影响需要更多年才能实现产品化。”事实上,在中国当前大量传统领域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前景甚于美国。例如,美国银行常年拥有自身的数据分析系统,并已磨合得很好,相较之下,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在中国本土银行便能更加迅速地产生价值。此外,尽管中美企业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均会经历用户暴增的阶段,但中国用户量更多,也就形成了更大的需求空间,这些都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机会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