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显示,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决胜小康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准确把握中国房地产的变与不变的新时代特征,是房地产主动变革和自觉创新的前提条件。因为知识结构不同和价值取向不同,不同的学者会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判断。我国应坚持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不动摇,相信市场在房地产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反对行政对市场供求关系的过度干预。房地产主要产品是住房,但住房制度是社会政策,要求公平优先;房地产调控是产业政策,要讲效率。混淆两者的政策界限永远不会有社会共识。楼市交易量价的涨涨落落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形式,也是市场发现价格、市场形成价格的基本途径。对房地产市场的涨落作出过度的频繁的政策干预只能事与愿违。只有房地产调控政策与市场规律相吻合才能发挥正向的调控效果。
高地价和高房价是土地财政的支撑,土地财政是社会再分配的工具。在现阶段,高房价导致买大房、买好房、多买房的高收入阶层多缴税费,为土地财政做出较大贡献;买小房、少买房的中等收入家庭少缴税费,买不起房子的贫困家庭走保障房之路,这是社会阶层利益关系的再调节。地方政府通过房地产开发增强了公共财力,或用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或用于包括扩大保障房、政策房建设在内的各类公共服务支出,是又一种形式的社会再分配,也为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代际承传所必须,而非与民争利,不应被全盘否定。土地财政产生腐败,但土地财政不等于土地腐败,也不必然产生腐败。
中国居民买房贵,而住房便宜(未征房产税),发达国家买房便宜,而住房贵(每年缴纳1.5%左右的房地产税),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安排,没有好与坏、对与错之分。目前一些地方土地财政大约占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有寅吃卯粮的一面,但又有卯事寅干的一面相对应,本来就不存在什么土地财政不可持续问题。在没有更好方案取代之前,土地财政的关键问题是改进完善和用好问题,随着城乡用地格局基本定型,房地产存量的增加,房产税基随之扩大,以房产税取代土地财政也将水到渠成,把开征房产税作为根治高房价的万灵神药,似乎过于简单、过于天真。
中国房地产的不变是相对的、短期的、有条件的。有些不变蕴藏着变的内因。一旦变的内因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相应条件具备就会发生改变。房地产不变的是其客观规律,无论是政府行为还是企业行为都要遵循、顺应、适应客观规律。
首先是房地产价值不会变。对此,我曾撰文指出,房地产价值是客观存在,是发现和如何表述问题,而不能按照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重造。尽管多年来房地产一直被抹黑,但其五个方面价值是客观存在,不会发生改变。一是房地产的社会物质财富积累和代际承传功能。农业产品是有机物,长久储存会变质失效,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农业不具有物质财富代际传递功能。第三产业是生产与消费同时完成,不具物质财富积累和传代功能。制造业产品可以世代承传,但技术进步快,使用价值衰减也快。建筑业的重要产品是房子,房地产的主产品也是房子。房子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所,一次性建设,多代使用。房地产虽被统计部门划为第三产业,但又被划入固定资产投资,是重要的物质财富创造积累者。二是房地产为改善民生,提高生活质量奠定物质基础。“房子是用来住的”,你要满足居住需求就要建设房子,你要住的好就得建设好房子。房子的使用价值不会变,满足人们居住需求功能不会变。三是房地产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先导作用。城市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任何城市的直观物理形态都是各种房屋建筑物的排列组合。宣称雄安新区不搞房地产开发,不知搞什么开发能够把新的城市建起来;宣称雄安新区建设不搞土地财政,有强大的公共财力支撑不防一试,但于全国不具普遍意义。四是房地产发展对消化所谓过剩产能,稳定增长发挥正能量。五是房地产在社会再分配中发挥平台作用。
其次是房地产市场供求规律不会变。住房是私人物品,消费弹性大,市场价格是调节供求关系的最有力杠杆。住房价格上升,表明供给不足,刺激供给增加,同时抑制消费需求,减少市场压力;住房市场价格下降,刺激消费增加,表明供大于求,抑制供给。遵循这一规律,房地产调控事半功倍。
再次房地产全局性的供给相对不足、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的基本格局短期内不会变。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解决住房问题决非短期可为。大量的缺少基础配套的平房区、棚房区、危改区的存在不是全面小康,更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据估算,第二个百年之时,全国城镇房屋存量当在现有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800~1000亿m2左右。
最后,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不会变。房地产关联度高,几乎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所有方面。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了对房地产调控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房地产用地和资金两大要素主要掌控在政府之手,是我国的优点,也是缺点。优点在于可以保证楼市崩盘是极小概率,缺点在于对市场配置资源形成阻力。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是中国房地产之幸,也是全民之幸。
相关研究报告
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
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