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三调是我国将山、水、林、田、湖、草、海等自然资源,首次全要素统一进行调查,这项工作在之前其实并不叫“国土调查”,而是“土地调查”,且已经进行过两次。国土三调于2017年10月8日启动,有望于2020年全面完成。这将是一个百亿级大项目。虽然其所需经费目前官方尚无公开,但外界预测,国土三调的总体经费应不会低于二调。
土地二调期间,中央财政批复经费21.16亿元,地方各级财政也批复了130.9亿元,两者相加超过了150亿元。此前,1984年启动的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之所以一直进行到1997年才结束,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调查经费难以落实。为保证国土三调数据的真实性,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期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认真排查“三调”弄虚作假的风险点,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范。健全完善追责移交移送机制,对篡改数据、主观故意弄虚作假等严重违法行为,坚持零容忍,按照法律规定的“最高量级处罚”和“既处理事又处理人”原则,依法依规提出责任追究意见或处罚建议,及时移交移送有关部门。
既然是一次家底调查,当然要强调数据真实,这原本是其应有之义。但二调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也使得高层在推进三调之初,就将“数据真实”摆在了异常重要的位置。2007年7月,土地二调正式启动,并于2009年底结束。不过,直至2013年底,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土地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国土部门才正式对外发布土地二调的成果。
全国耕地达20.31亿亩,而到2012年,耕地数据是20.27亿亩。进行土地二调前,2009年官方发布的信息是: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两相比较,中国耕地数据一下子多出来两亿亩。这是凭空出现的吗?当然不是,多出来的耕地其实一直在那里,只不过由于种种因素没有被纳入统计。
总结下来,耕地数据变动如此之大,既有技术也有人为因素。技术因素主要在于重新丈量和土地确权,消除了包括“差地两亩折算一亩”在内的一些做法对耕地实有数据的干扰;而人为因素则涉及农民自身以及地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