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公寓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显示,过去几十年,城市化进程以每年20亿平米新建面积的速度奔跑,建筑就像跳动的音符,此起彼伏。新奇一时的大饭店,慢慢被戴上了“老牌”的名头;文艺气息的文人书店,锐利的笔头也日渐“迟钝”;被视为新潮文化聚集的租界,曾经的耀眼也悄悄沉淀。即便如此,老旧的物业躯壳下,却藏着无比真实的故事。它们不会幻化成轻烟消失不见,而是以另一种生命形态存留其中,讲述着不让人失意的诗意。就像在国贸这块土地上,从最初的工业重地发展至经济中心以及现在所添上的长租公寓色彩。
改革开放前,这块土地上云集了北京核仪器厂、北京金属结构厂、北京光华印染厂、国家科委研究所、北京第一机床厂等各类工厂的大北窑,被视为北京市工业的重心。但在这块土地上,发生过的故事远不止这些。1988年,老国贸饭店建成,作为国贸中心的第一栋楼,被视为当时北京最高档的饭店。
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新的建筑次第而起,外观陈旧的老国贸饭店也渐渐变得不时尚了,被拆改的那一天终于到来。这一回,与老国贸饭店确定了眼神的是共享际。对这个“既新又旧”的空间,产生了一种倔强的痴迷。抖落了曾经工业留下的尘埃,共享际为这一空间填入了联合办公的味道;脱掉了以往经济中心的禁锢,长租公寓同样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原本老国贸饭店其中的2万平米就这样被共享际重新构造。
尽管三十年前的建筑风格与现代年轻人有关时尚家居的理念相去甚远,但共享际在对老国贸饭店的改造中,仍然固执地保留了60%的旧元素。让房间遵循过去的格局,不去惊动老国贸的墙面装饰和吊顶,只是静静地根据现代化的使用要求做了40%的改造。
曾经与老国贸饭店一同招待无数重要宾客的商务酒廊,也在这个时代卸下了曾经的重担,系上围裙,以一间共享厨房的形态存在,为年轻人一同感受“有人问我粥可温”的温暖夜晚。曾有人说,老国贸饭店曾经一楼的大堂,昏暗、空空荡荡、老旧,灰色调的外立面让人不想进入。现在,外立面依旧没变,不同的是,这次遇上年轻伙伴的陪伴,老国贸饭店的新与旧再次得以发光,居住、办公都将为这个空间的故事续写添墨。
在京味儿十足的共享际之外,上海一家长租公寓也赖上了一条“永不被拓宽”的弄堂——高邮路。高邮路5弄,封存了自打民国14年(1925年)以来的老上海韵味,错落着几幢独立的老洋房,斑驳的墙面,高耸的烟囱,枝叶茂盛地覆盖到围墙外的大树。高墙内伸出的蔷薇绿叶,爬过高耸的墙篱笆娇艳绽放。花园里偶尔还会传来蝉鸣,不知与多少年前,现代文学家郑振铎、电影表演艺术家陶金、旧法租界万国商团司令魏延荣、京剧名角吕美玉听到的,是否似曾相识。
在这其中,有一幢不起眼的老洋房,是北洋名媛吴靖与先生赵燕生居住了几十年的房子。从北洋名媛到南模教师,从青春到耄耋,半生荏苒,这栋德式建筑的砖瓦将爱人间说不完的故事一一记下,改造过后,以一种全新的语言向世人娓娓道来。
整个院子虽年深日久、部分地面被大树根部拱开。但是其中不乏生命力茁壮的香樟树、柿子树、枇杷树还有其他树木。立于二楼的花园,被绿意拥抱的阳台,让人觉得置身于空中花园,回忆起曾经北洋名媛的精致生活。
这样稀有的布景,让设计师不舍修理,而是在洋房原本就有的德式建筑风格之上,修复了高耸的壁炉烟囱,拉毛的墙面,树影婆娑之间,独享一份安静。此外,一处原本仅作为辅助房的空间以茶室这种新体态存活下来。南向的大落地玻璃,让美景不容逃脱;被拆除的吊顶,让过去的文脉得以重现,扫除压抑。年轻人喜欢的水吧台,隐现的灯带延续了庭院灯光的静谧感。
对于每一处细节的打磨,一如近百年前老师傅所有的匠心。一针一线,一花一叶,都值得最最认真的礼待。即便是,卧室床的位置也不曾被忽视,被重新安排。南窗之下两侧坡顶在南墙勾勒出工整的三角形线条,在木饰面的色彩强调和南窗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色下,构成一面绿色的背景墙。无论是晴天雨天,此般情景之下的安眠,都将有一个好梦相伴。
对于物业的改造,在长租公寓早已不再是新鲜的事物,厂房、写字楼、酒店等,都是曾经撩拨过的对象。但是,对于一些本以承载着历史故事的老旧物业,却鲜少触及。有人说,这是因为太过老旧的物业不再那么值钱,从而弃之不顾。也有年轻租客直言,更喜欢在崭新的楼房中居住。毕竟老旧物业多多少少都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存在。
其实对于老旧空间的迷恋,长租公寓从来不曾遮掩。即便是不能进入其中,与其长久共存,也想要汲取个中精华,为空间的韵味再添上一份欢喜。因为享受内山书店兼具“书店”和“沙龙”两种文化空间特色的“身份”,在招商蛇口壹间公寓上海虹口项目设计中,锋思设计所采用的“精神嫁接”让人叹为观止。
公寓中安置了一处书吧,其中,“山”形书架,既是屏障亦可作为座位。放弃正襟危坐的椅子,一旁书架上的书本也在提醒着过往的人一件事,不妨慢下来,坐一坐,看一看。也行,书本开启的那一瞬间,便能回到那个鲁迅先生曾多次前往的内山书店,与那个时代的文艺青年分享交流,留下一份悠久的文艺与友谊的传承,一续鸿鹄之志。
对于老旧建筑物的生命力,共享际创始人毛大庆说了这么一句话,当旧建筑被赋予了新内容,就能吸引有创造力的年轻群体。所以他不断尝试去挖掘有个性、集长租公寓和共享办公于一体的乐活社区。甚至在老北京胡同中,也有共享际安居其中。
另一方面,有人做过统计,解放前夕的老上海曾经有3840条弄堂,半个世纪之后的2000年,弄堂的数量只剩下2560条,然而到了2013年,弄堂的数量已经锐减到1490条,弄堂越来越少。不少老旧空间的文化底蕴被尘埃所掩盖,被推翻成了它们不得不面对的出路。无疑,高邮路5弄这间长租公寓是幸运的。
汲取新生空间能量,成为了继“推翻重建”、“保留原址”之外的老旧空间的第三种生存方式。正如这间住着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刻满岁月年轮的老房子,其中发生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平淡无奇,但里面装载的,却是曾经熟悉的人情味,也铭刻着一座城市的记忆。
对于长租公寓,人们常常会说这种产品的缘由太过普通,原本只是将空闲的房屋用以出租获取租金。它不似酒店那般气派,也没有民宿那么精致。但现在它以一种新生的力量来选择与极具文化底蕴的老旧空间相融合,将那些奔走在消失之路上的曾熟悉的老旧文化空间一位一位地请回来。
所以,请礼待这些真正的老物件,轻嗅上面每处使用过的痕迹,放慢推翻重建的脚步。不妨让长租公寓先去瞧瞧,交融共存,认真聆听空间的第三种生存语言。
相关研究报告
公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公寓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公寓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