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核心指标是人均GDP大致要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下限。2017年,南京人均GDP约2.09万美元,处于发达国家的下限位置。测算发现,以2035年为时间节点,按照“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在动态发展中,对标工业现代化事业第一个“十五年”目标,2035年南京人均GDP应该达到日本、新西兰水平。
对标日本、新西兰,是结合南京现状与趋势得出的定量化结论,既体现了“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担当,也符合南京城市发展的实际。那么,要达到2035年的远期目标,最大的抓手在哪里?应从补齐现有短板出发,提升城市的首位度。目前,南京正在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对比发现,在创新效率、产业结构、公共服务、居民收入、生态环境上,南京的优势并不明显。
南京之前一直在探索产业结构优化,但重化工业占比仍然偏高,特别是汽车制造、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三个产业,其工业总产值合计占全部制造业比重高达33.79%,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工业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钢铁、石化等七大高耗能行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8.7%,调整优化的压力很大。
南京当前行政区划面积约6587平方公里,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13位。其特殊性在于,于全省地理位置上处于西南角,城市的大部分边界和安徽省的多个城市接壤,因此无法从省级行政区划层面实现“第一位”城市。也就是说,土地资源供给的紧张局面是南京实现更高水平小康和现代化最现实的挑战。
从政府层面出发,在从全面小康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塑造稳定的商业环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政策,也就是政府引导、调整、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箱。灵活,但稳定性缺乏是当前各地政策的普遍性。未来要注意政策的非预期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