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难产”的原因,主要还是高层的重视和决心问题,中央的注意力在防范高房价的风险上,当年提出这个设想之后讨论比较多,但是后来的主旋律是去库存,现在的任务又是防范金融风险,“担心市场的解读从而进一步刺激高房价。”
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住宅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今年两会期间要研究设立国家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这一政策构想并非首次出现,早自4年前,十八届三中全会、国民经济公报等会议和政府文件中就多次明确提出,要研究设立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但几年过去,迟迟未有落地。
有关部门对于具体如何筹建这一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选择什么样的模式,均有过相关调研和内部讨论。对比各国住房政策性金融模式,国内更倾向于借鉴美国“两房”模式,即组建市场化金融机构,政府提供一定的信用背书,其中,一个可能的方向是,由公积金改制为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
但落地时机则需诸多考量。比如,设立定位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贷款需求的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会否导致市场误读,从而进一步刺激高房价?与之同时,早在2004年,首家由中外合资的住房储蓄银行——中德住房银行就落户天津,成为国内唯一一家专业经营住房信贷业务的商业银行,但试点十余年,其模式并未得以大规模复制推广,仅在重庆地区设有分行。
但时至2017年,中德住房银行开始有转型并向全国扩张的计划,济南分行已于2017年开业。这些迹象又是否预示着,徘徊多时的国家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确将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