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深等地的土地供应近年来不断压缩。北京市连年完不成供地指标,而后又出台开发商购地建房后却不能销售等措施。上海紧随其后,城区用地需要从旧改中挖潜,成本巨大。深圳地少,比之京沪供应不足更甚。即便从长期来看,一线城市用地指标紧缺会是常态。尽管在人口净增速度上,京沪两地由于人为控制已经下降。但两地对全国财富人群的吸引力反而上升,意味着核心城市的吸金能力仍将支撑其房价上涨。事实上,即便在完成了城市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纽约、伦敦、香港的房价仍在成长。
因此长期来看,大部分热点城市房价仍处于上行通道。需要担心的是,过快上涨会带来一系列社会成本问题,和有可能的系统性风险。这倒逼了中央政府研究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决心。对房价的怨声载道是频频出台调控的源头之一,但常常会让人看不清市场的真实面目:似乎只要有人喊房价高,房价就是畸形的。认为政府迅速出手压制房价才能回归正常,恰恰不符合规律。
地方政府采用短平快手段调控,确实在某个阶段能够达到压制矛盾的效果,从目前的统计数据看,部分一二线城市去年的暴涨势头已经稳住。但值得警惕的是,往往简单粗暴见疗效的手段,边际效应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弱化。当前中国经济的投资驱动特征显著。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千讯咨询发布《中国土地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仍然偏高。其中很大一部分投资在地方政府预算中属于刚性部分,一旦经济回暖不利,政策被迫松动,买方堰塞湖将喷薄而出,表现在房价上就是报复性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