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7年全面启动全国碳市场渐行渐近,交易体系的构建进入冲刺期,一揽子政策和动作即将落地。据了解,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和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等系列法规政策出台在即,碳配额分配工作也已经开始,下一步将启动配额注册登记系统和开展第三方核查机构评估。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前,中国明确提出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碳市场调查研究报告)排放交易体系,第一阶段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企业,门槛在年标煤消耗量1万吨以上。据透露,新能源汽车的配额也将被纳入碳市场的管理。
其中,配额如何分配,将直接影响企业自身的经营成本和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成为各参与方关注的焦点。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司副司长蒋兆理表示,已经出台的《碳排放权交易暂行管理办法》明确了全国碳市场两级管理体制,也就是中央层面确定排放总量和配额分配方法,省一级层面管具体分配、履约监管,保有部分配额支配权。全国碳排放交易配额分配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批复在即,目前配额免费分配将采用基准线和历史的强度下降法两种方法,以前者为主。上述方案只是规定了基本原则,并不涉及排放量的具体数值。在企业历史排放数据搜集整理、第三方机构核查等前期工作之后,相关部门已启动了碳配额分配的具体工作,即根据同一类企业的排放限值和国家的减排期限来确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行业基准值,也被称为基准线,企业据此来确定自己的排放量,这将是一个时段性的工作。基准值通常设置在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的一端,达到此排放水平的企业可以获得足够的配额,否则会面临配额不足的压力,借此引导企业降低碳排放强度。
据了解,按照要求,目前石化联合会等相关行业协会和大型央企都已完成行业重点产品碳排放基准值指定研究报告,并上报有关部门。相关企业也开展了碳排放家底盘查、能力建设等全国碳市场应对工作。“大部分企业能源统计数据还可以,但是比较缺乏实测数据,碳排放核算会有比较大的误差。现在是鼓励有能力的大企业提供碳排放的实测数据,而对于没有相关能力的小企业,则建议采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标准去估算。”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王科表示,企业现在比较关心后续国家会不会强制要求必须由第三方碳核查机构出具碳排放报告,这样将增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