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及成品油利润率下滑,越来越多的油品销售公司为保证加油站利润持续增长重点发力非油品业务。特别是2015年以来,受国际原油价格低位运行、供需态势宽松及加油站竞争激烈等多重因素影响,两大油企加快转型步伐,同时借“互联网+”之东风,在加油站领域频频开展跨界合作,努力摆脱加油站以油品销售为主要业务的单一经营模式,向综合性服务商转型,其本质是建立非油品业务一体化经营体系。同样作为机动车辆的能源供给点,参考加油站“触”网经验,加气站 “触”网亦有多种模式可鉴,或许可借此实现“涅槃重生”。
当前车船用气市场低迷,加气站往往依靠“价格战”达到吸引客户增加销售气量,乃至薄利多销的目的,但在此过程中滋生的无序竞争现象也会导致一些加气站经营难以维继,进而被迫“出局”。虽然部分加气站(加气站常规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销气量与营业收入短期会有较为明显提升,但对本就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匀的加气站整体发展现状而言,消费者“加气难”无疑如“雪上加霜”。笔者认为,同样作为机动车辆的能源供给点,参考加油站“触”网经验,加气站 “触”网亦有多种模式可鉴,或许可借此实现“涅槃重生”。对比不难发现,加气站与加油站在经营属性上有着显著的异同点,一味模仿加油站“触网”发展模式显然走不通。如何将加油站的“触网”模式引入到加气站,整合自身业务特点走特色道路,笔者以为还要从以下几点考虑:
目前,新奥能源、华润燃气等国内大型加气站运营公司积极推进一卡通业务。此举旨在通过构建多区域联合营销网络,以期营造便捷的加气环境,达到增加客户粘性,提升销售气量的目的。但事实上,如上文所言,目前国内加气站数量较少,任何品牌的加气站分布在广阔的交通版图上均屈指可数,且空间布局严重失衡。事实上,单一品牌的一卡通业务对客户的吸引力有限。因此加气站同行业内的运营公司密切合作则尤为关键,加气站运营公司实施联合营销,打造相互认可的一卡通业务平台,由“战”转“合”,通过建立合理的区域联动定价机制与便捷的结算方式,形成行业合力,扩大下游客户群体,更大程度满足加气站运营公司与客户的利益,营造健康的运营环境,应成为未来加气站运营的基本模式,此举也将为加气站更好地拥抱“互联网+”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与较为稳定的成品油供销模式相比,天然气供需市场则更加开放,自2014年以来,嗅觉敏锐的天然气或LNG生产商、贸易商、进口商等纷纷以各种形式紧跟“互联网+”趋势。围绕LNG电商平台建设,加气宝、好气网、麦安集、淘气网等纷纷上线,对天然气资源优化配置以及产业转型起了到较大推动作用。尽管电商平台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毋庸置疑的是天然气市场正逐步习惯一种全新的线上交易模式。但是,不难发现,目前“互联网+”仍只深耕于加气站的上游贸易环节,加气站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方式探索目前仍基本属于空白,在现代化商业模式下,联姻互联网企业跨界合作积极探索移动支付、地图导航、用户忠诚度管理、O2O业务、大数据应用等领域,促进加气站转型升级,是加气站运营公司必须思考的问题,而这一设想落地的基础是企业内部较为完善的的信息化体系。
此外,依托目前已建立的电商交易平台,借用自身资源优势,加气站可以更好地发展LNG、CNG点供业务。当然,进行该业务的前提是城镇燃气经营体制改革及政策的支持。打造多能一体能源供应站。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新能源汽车给传统的能源供应站(加油站、加气站)带来的不仅是冲击,同样也是机遇。未来车辆用能将呈现油、气、电三足鼎立的局面。目前传统专用能源供应站(油气合建站的数量较少)受用地成本增加、供能赢利点单一等因素制约,能源销售盈利率后期增长明显乏力。因此,加气站运营企业应借用现有资源优势,加快充电业务在加气站的试点和推广;同时,积极开展与成品油销售企业,特别是中石油、中石化等实力强、信誉度高企业的对话与合作,利用双方现有站点相互就供能种类有效补充,合力打造油、气、电多能一体供应站,满足不同用能车辆的需求。事实上,当前在较多行业中 “非主营业务”的经营表现非凡。如,深圳市彩生活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创新推出了一个为业主和住户提供更加便捷、周到与更多增值服务的彩生活社区服务平台——彩之云,真正实现了“把社区服务做到家”。中国邮政在做好邮政基础性业务的同时,利用自身物流、品牌等优势积极开展银行、保险、证券及“三农”服务站等业务,也均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加气站非主营业务(增值业务)显然也已成为各方发力的重点。而加气站行业内外合作的程度,如站点基数,物流、商贸、互联网等配套行业是加气站增值业务快速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实际中,主营业务与增值业务共同管理的形式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增值业务发展的灵活性。笔者认为,将主营业务与增值业务剥离,均采取独立运营的模式,利用加气站便捷的交通优势打造统一标准化的互联网线下体验馆以及综合生活服务站,培养居民全新的“车”生活方式,未尝不是一种较好的尝试。加气站未来的走势究竟如何,国家对天然气利用政策的引导、天然气体制改革以及加快燃气配套设施建设仍是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