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显示,2015年钢铁煤炭行业亏损严重,以煤炭行业为例,据广发证券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共有28家上市煤企披露了2015年业绩预告。其中,14家实现盈利,3家预增,11家预减,多数公司业绩同比降幅在60%-80%之间;14家预计亏损的公司中,由盈利转至亏损和面临退市风险警告的公司分别为10家和4家,亏损面达到50%。而多数能够实现盈利的煤炭企业的主业已经转移。
钢铁煤炭两个行业的去产能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昨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化解过剩产能将造成一部分职工被分流安置。据初步统计,煤炭(煤炭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系统涉及约130万人,钢铁系统约50万人。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煤炭和钢铁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在850万左右,这意味着被分流安置职工的比例超过了两成。业内认为,化解钢铁煤炭的过剩产能,必然会带来职工重新安置问题,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地方政府对于分流安置职工将不会有太大压力。同时,企业精减人员后,用工成本也将降低,从而保障企业渡过困境。
钢煤行业分流180万人
压缩产能,处理僵尸企业和亏损企业,势必会引发人员调整甚至失业等副作用。昨日,尹蔚民指出,由于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作为本轮化解产能过剩的切入点,人社部对这两个行业做了初步统计,煤炭系统分流安置职工约130万人,钢铁系统分流安置职工约50万人。
事实上,上述数据并不太出人意料。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表示,目前中国钢厂人均年产钢量约为300吨,按照今年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再压缩粗钢产能1亿-1.5亿吨的目标,此轮钢铁去产能意味着将有50万左右的钢铁职工面对调整或重新选择。
与钢铁行业命运相仿的还有煤炭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加上进口煤冲击,导致煤价出现断崖式下跌,下跌贯穿了去年全年。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煤炭产量36.8亿吨,高于国家能源局核定的合法产能34亿吨/年,环渤海动力煤指数则由2015年初的525元/吨降至年底的375元/吨,降幅达28.6%。
2月初,国务院发布《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煤炭去产能的政策着力点和进度,即要求煤炭行业在近年淘汰落后产能基础上,用3-5年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适度减少煤矿数量。当时就有业内人士分析,如果按照人均年产量换算,涉及调整职工超过百万人。
“现在,在分流安置职工方面,除了按照压缩产能核算外,各省也都出台了钢铁、煤炭压缩产能目标,不少钢企也迫于减产和经营双重压力,提出了自己的人员精减计划,从煤炭、钢铁企业艰难的生存现状看,实际被分流安置的员工数量可能要高于180万人。”一家大型钢铁集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对于如何安置钢铁、煤炭系统的下岗职工,尹蔚民表示,具体安置渠道已经明确了四个方面。“第一,要鼓励企业挖掘现有潜力,在本企业内部安置职工。第二,促进转岗就业创业。启动就业扶持计划,在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职工能够尽快就业和创业。另外,对法定退休年龄五年以内、职工自愿、企业同意的,可以实行内部退养;对不能实现市场就业的困难职工,政府将开辟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将拿出1000亿元资金妥善处理职工安置。”尹蔚民说。
事实上,在企业方面,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不少大型钢煤企业就已经开始对员工进行分流安置了。
煤炭行业,以东北最大的煤炭企业龙煤集团为例,早在去年9月,龙煤集团曾传出3个月内要分流10万员工,随后,相关部门出台的《龙煤集团第一批组织化转岗分流人员安置政策指导意见》指出,农垦总局、森工总局、林业厅和四大煤城机关将接收龙煤集团2.25万名职工。
据了解,此前龙煤集团人员过多问题突出,公开资料显示,全国煤炭企业平均万吨用工15.8人,而龙煤集团万吨用工48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另外,在钢铁行业比较典型的要数武钢,作为国内大型钢铁企业的代表,武钢去年下半年开始,提出了人力资源优化的方案。武钢董事长马国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员工本身是资源,如果都放在炼铁炼钢岗位,可能就是负担;如果通过合理配置,让一部分人炼铁炼钢,一部分人去拓展其他业务,那就都是资源”。
业内人士刘新伟表示,现在钢铁煤炭行业的整体形势已经不再是单一区域产能过剩,钢煤企业已基本无自保能力,目前全国已经开始形成由中央主导的钢铁煤炭去产能行动。“人社部发出钢铁煤炭行业分流人员安置的具体内容之前,包括工信部、央行等都在推出对钢铁煤炭企业去产能的方案。由于多方面政策的力挺,中央有托底保障,从而使得地方安置人员不用担心就业问题。”刘新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