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7年前的2008年,全球还处于油价疯涨的癫狂中——油价一度上探到147美元,当时很多专家甚至预测油价有望触及200美元。金融危机爆发后,油价一度暴跌,但很快又回到100美元上方,但几年过去了,石油还是那个石油,但油价已是一地鸡毛,连当年的一个零头都没有。
油价的暴跌,其实倒也不是意外,主要还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这可用这八个字来形容:供太充分,需很疲软。
在石油(石油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供应中心的中东,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细节:第一,由于核问题得到解决,伊朗开始重返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加大石油出口弥补损失;第二,伊拉克和利比亚虽动荡不休,但两国石油出口未受太大影响;第三,沙特和伊朗的历史恩怨,使得谁减产就意味着利好对方,由此谁都不愿减产甚至还想增产。
同时,在供应方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那就是美国的页岩气革命。美国去年最高日产液态石油产量已超过1100万桶,达到了1970年的最高水平。这种非传统能源的大规模开采,使美国由一个油气进口大户,基本实现自给自足,甚至不排除未来成为能源出口国。
在需求方面,必须看到,作为世界头号石油进口国的中国,正在进入经济“新常态”,对石油的需求开始疲软。而且,这种经济放缓是一种全球性的。美国能源信息局估计,2013至2024年中国和东南亚新兴经济体的石油需求,增速只有2.8%。
现在是供过于求,未来是经济寒秋,油价必然难以维持高位。但油价崩盘式暴跌的原因,还有不可否认的一点,那就是美元的升值。随着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全球美元回流美国,而油价是以美元定价的,美元升值的一个后果,必然是包括石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暴跌。黄金如此、铁矿如此、铜矿亦如此。
当然,油价暴跌中也不乏阴谋,除了伊朗和沙特的明争暗斗外,当初沙特确实也有通过压低油价打压美国页岩油的企图。但从目前来看,这些更多是加剧油价暴跌,而非根本性原因。
从目前来看,20美元很可能是这轮油价熊市的底部,而我们距离底部已经非常近了。对绝大多数的油企来说,现在是采一桶亏一桶的时候,因为很多国家的采油成本在60美元一桶。作为对策,英国石油(BP)已决定在全球范围内裁减勘探与生产业务人员4000人。很多石油公司也宣布类似的裁员减支计划。中海油公司日前也表示,将削减海上石油产量。
油价暴跌也随即造成一场“逆石油危机”,当年因石油出口而暴富的国家,将不可避免尝到油价暴跌带来的苦果,具体表现为GDP增幅下降、失业率高企、消费不振,在个别穷国还导致贫困加剧。随着危机演进,甚至不排除在某一个或多个国家引发政治动荡,这种动荡势必又进一步对世界经济带来影响。
但这又必然带来一个结果,油企将削弱对新油田的投入,导致未来石油开发能力下降。一旦需求增强而供应跟不上,那意味着油价可能出现报复性反弹。
但这种状况应该不会持续太长,中国经济经历阵痛后必然重拾良性发展,伊朗沙特的内斗肯定会两败俱伤,美元也不可能只升值不贬值。所以,从一个更长远的角度看,油价必定会突破40美元。让所有油企一直干赔本的买卖,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或许,对主要石油消费国来说,当前是最值得珍惜的加大石油进口的良机;对其他行业来说,更要从石油崩盘式暴跌中吸取教训,只要是市场经济,就必须敬畏供需关系的变化,也必须认识到,没有只涨不跌或只跌不涨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