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煤电行业成为我国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来源。随着环境约束增强,未来煤电的成本可能显著上升。要弥补压减煤电带来的电力缺口,发展核电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此外,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核电技术日益成熟,“走出去”明显提速,但是也要看到,我国核电“走出去”处于起步阶段,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我国核电(核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日臻成熟 “走出去”态势明显加快
2015年是中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为进一步让公众认识和了解核工业,中核集团2015年核科普公众开放周活动近日在福建省福清市启动,中国核工业完整产业链首次面向社会公众集中开放。
核电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回顾中国核电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2004年,这是中国核电发展的起步阶段。浙江秦山核电站从1980年动工到1991年投运,是我国首座商业化运营的核电站。
第二阶段,2005~2011年,中国核电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2005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和电力短缺,以及空气污染加重问题。特别是2002~2004年我国经历了全国大范围的缺电。2005年后我国大力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发展核电。中国核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
第三阶段,2011年后受日本福岛核事故影响,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先后宣布“弃核”,全球核电发展严重受挫,我国核电发展也明显减速。
截至2014年年底,从公开报道来看,辽宁红沿河二期和山东石岛湾等期待已久的核电项目均未动工,新开工核电项目未能实现“破零”,但我国将重启东部沿海核电建设的态度已经十分明确。
在建规模保持世界第一
数据显示,2014年共有5台机组投产,分别为:阳江1号机组、宁德2号机组、红沿河2号机组、福清1号机组和方家山1号机组。我国在运核电机组至此增至22台,总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达到2029.658万千瓦,在建机组26台,约2800万千瓦。投产高峰的出现,说明“十一五”期间开建的机组陆续商运已经来临,而在建规模依然保持世界第一。
面对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全球核电发展放缓态势,中国政府旗帜鲜明地表示,将重启东部沿海核电项目建设,这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增加中国能源的保障能力,确保能源安全;二是调整中国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三是促进中国核电装备和技术出口。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与中亚、拉美等地区的能源合作,能源安全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2014年,中俄能源合作提速尤其引人注目。
2013年中缅油气管道建成,我国形成了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我国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能源对外严重依赖的局面没有改变,进口来源地过于单一的局面也没有改变。石油进口仍然过度依赖中东、非洲等地区,而天然气对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的进口依赖度迅速提高。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能源安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受制于人的困局。适度加大核能开发利用,是提升中国能源自给能力、确保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