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全球股市暴跌拖累,原油期货价格大跌并再次刷新了最低记录。昨日,原油价格有所反弹。
但分析师认为,原油(原油市场调查研究报告)价格陷入熊市,油价承受着来自供需端和美元下行的压力,加之作为全球原油消费大国的中国市场低迷,使得业界人士对于后续原油需求担忧加剧。反弹依旧乏力,短期看不到任何上涨的动力。
油价的连续下跌使油企利润大幅缩水。
根据近期公布半年报的油企业绩来看,国际石油巨头今年中期的利润均大幅下滑。昨日,中海油公布了2015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为147.3 亿元,同比下降56.1%。
原油期货价格大跌
油价跌入漫漫熊市
8月24日,纽交所WTI原油期货再次下跌2.21美元,至38.24美元/桶,跌幅5.5%。这是自2009年2月份来首次跌破40美元/桶后,再次刷新最低纪录。
同时,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也在六年来首次跌破45美元/桶。该原油期货在欧洲ICE期货交易所的结算价下跌2.77美元,至42.69美元/桶,跌幅6.1%,为2009年3月份以来最低收盘价。
对此,几位分析师均表示,股市暴跌是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大跌的主要原因,不光是原油期货,其它大宗商品价格的也都是大跌的行情。
昨日,原油价格终于在暴跌之后出现反弹,WTI涨势较为明显,但布伦特涨幅有限。
分析师李彦表示,前期油价暴跌刷新低点,交易商逢低吸纳,空头回补提振市场气氛,美股上涨带动WTI大幅反弹。虽中国股市再度暴跌,但央行宣布降息降准以刺激经济,利好原油需求预期。
在她看来,央行再度出手,意在拯救暴跌的股市,也为了拯救疲软的实体经济。近来中国股市的剧烈震荡已引起大批交易商的注意,我国经济的表现也开始更明显的牵动油价。不过美国和OPEC的供给仍未有减少迹象,供应过剩的压力尚难缓解,布伦特涨幅受到抑制即是明证。
而对于后期的原油市场,业内仍旧不乐观。
信达期货分析师郑进表示,由于基本面上供需状态一时难以改变,美国能源信息署公布的库存意外增加以及美国活跃钻井数连续5周回升,加之作为全球原油消费大国的中国股市低迷,使得业界人士对于后续原油需求担忧加剧。此外,全球金融的系统性风险也加剧人们对于大宗商品抛售的恐慌心态,继而使得国际油价频频刷出近几年新低。
“原油价格继续走低的可能性还有,需求没有改善,供应没有减少,9月份和10月份炼厂例行检修,又会增加下跌的压力,短期看不到任何上涨的动力。”郑进还称。
李彦也认为,熊市不言底,国际原油正在证明这句话的威力。当前市场利好因素匮乏,利空因素则阴云密布,油价承受着来自供需端和美元的下行压力,反弹依旧乏力。
油田开采已现亏损或微利
中海油等业绩大幅下滑
从去年6月底开始,油价出现断崖式下跌,在今年年初筑底反弹后再度探底,目前较6月下旬价格下跌幅度超过27%,较去年8月份的高点下跌幅度超过60%。
而油价的连续下跌使油企利润大幅缩水。
根据石油企业近期公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受油价低迷的影响,油企利润同比大幅减少。石油巨头中,埃克森美孚税前净利润同比减少50.85%,壳牌集团利润同比减少38.92%,道达尔公司同比减少23.69%%,英国石油公司同比减少56.81%。
根据凯丰投资公司的报告,目前常规油田的开采成本基本在40美元/桶-50美元/桶之间。今年油价在40美元/桶-60美元/桶震荡,也就是说,今年常规油田的开采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
昨日,中海油发布的201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平均实现油价为 57.53 美元/桶,同比下降 45.9%;平均实现天然气价格为6.55美元/千立方英尺,同比上升1.7%。由于油价大幅下跌,公司油气销售收入同比下降34.2%至770.3亿元;净利润为147.3 亿元,同比下降56.1%。
中海油首席执行官李凡荣在昨日的电话会议上表示:“上半年,公司全力以赴降本增效,勘探、开发生产等各项业务稳健发展,财务指标保持健康。下半年,我们将在公司既定战略的指引下,有效执行本年度经营策略,积极应对低油价的不利环境,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生产经营目标。”
除了油企,相关油服企业的日子也都不好过。
8月24日晚间,石化油服发布的2015年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1.21亿元,同比下降45.1%,净利润亏损13.80亿元,基本每股亏损0.101元,而去年同期净利润亏损6.87亿元。
对此,石化油服表示,2015年上半年,国际原油价格总体低位运行,国际国内石油公司普遍大幅削减上游勘探开发资本支出。受此影响,全球油田服务行业持续低迷,油田服务市场面临量价齐跌的不利局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油田服务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加大。
有分析师表示,随着油价已经进入漫漫熊市,反弹无望,油企可谓崩溃。除了缩减资本支出,也有不少油企裁员以降低人工成本。
中海油董事长杨华还在昨日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低油价时期,降低资本开支、降本增效、裁员和卖资产是通用的做法。公司目前没有裁员计划,裁员要充分结合公司所在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政策,全球油服公司裁员在发达国家司空见惯,但在中国,从人情上不太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