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经过两三年的苦苦挣扎,国内煤炭、钢铁、电解铝(中国电解铝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以及电解铜行业仍然没能走出低谷,产能过剩、销售困难、贸易纠纷等问题始终困扰着行业中的“大佬”们。同时,那些当初一味追求规模效应的国有企业也正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2013年,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兖矿集团和中国铝业公司共计净亏损205.95亿元。
深陷钢贸危机的中国铁物,因2012年下半年以来部分钢材贸易企业所出现的不能及时履行合同及信用违约的情况,并且相关风险在2013年又从钢材贸易延伸至钢铁生产及煤炭贸易企业,导致公司2013年净亏损76.51亿元。
煤炭领域中,兖矿集团则由于持有的盘江股份股价大跌、下属二级子公司兖煤澳洲汇兑损失以及收购的澳洲资产减值等因素,公司在2013年的净利润为-50.58亿元。
电解铝和电解铜价格大跌使得中铝公司掉入亏损的泥沼。2013年业绩报告显示,即便相较于2012年减亏21.0%,中铝公司的净利润仍为-78.86亿元。
中铝公司称,由于市场因素造成的主要产品铝、铜销售价格持续走低,大幅低于预期,其中电解铝的售价同比每吨下降1096元、电解铜售价同比每吨降低4436元。
一位分析人士直言,从三大公司关于亏损事项的公告来看,基本都将亏损的原因归结于“市场变化太快,企业来不及躲闪就陷进去了”,这其实都是在为自己的决策失误找理由。
以中国铁物为例,由于制定了快速扩张的政策,中国铁物总公司对下属公司下达的销售任务一直很繁重,导致下面各子公司纷纷激进扩张,其中一种方式则是通过“托盘”模式,在钢贸圈内担任着“影子银行”的角色。但由于境内外宏观经济环境未得到改善,钢铁行业持续低迷,一系列托盘、垫资风险也逐渐暴露。
兖矿集团在煤炭市场刚复苏的2004年“出海”拿下澳洲第一个煤矿,虽然仅用五年时间就已经收回了全部投资,不过2011年再次出手收购澳大利亚西农普力马煤矿等资产时,却已经是行业的高点。因此,自2012年中旬开始,急转直下的煤炭市场让兖矿集团的海外并购“栽了一个大跟头”。
中铝公司陷落在产能严重过剩的电解铝和电解铜上。上述分析人士表示,中铝公司2013年做期货还亏了很大一笔,如果老老实实地做现货贸易,不会亏那么多。因此可以这么说,在市场价格急转而下的背景下,中国铁物、兖矿集团和中铝公司没有合理并且有效地使用金融工具规避经营风险,因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