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国务院发文支持民营银行试点至今,宣布筹建民营银行的公司就络绎不绝。其中不乏苏宁、红豆、美的等大型集团。但是消息出来以后,相关公司却都陷入沉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民营银行概念热潮渐行渐退。
然而进入11月以后,中国煤炭银行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不仅仅在于它宣称联合山煤国际、晋煤集团、同煤集团等15家特大型煤炭企业,欲组建一家“航母级”民营银行,更在于它将自己定位于资源性产业银行,设计了相关存储机制,让市场清楚地看到该银行的雏形。可这富有创意的设想,在经社会广泛关注以后,却被认为是一场骗局。
在煤炭银行曝光之后,焦煤集团、阳煤集团、晋煤集团等煤企先后发布澄清公告,称对煤炭银行筹建并不知情,也未参与其中。通过香港公司注册处网上查册中心查询煤炭银行牵头人金犇集团,资料显示其在香港成立尚不足2个月,注册资本仅1万港元。
除了牵头方身份不明外,外界对煤炭银行制度设计也存在着质疑。煤炭银行以煤炭储量(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作为担保,客户存入煤炭银行后自动获得对应市值的煤炭产品担保。同时,该银行推出通货膨胀补偿机制,在煤炭产品上涨时客户能获得15%补偿。这个制度设计看似很超前,但却不符合现实。财经评论员认为,煤矿的采掘本身就具有很大风险,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它的储量到底有多少。如果以煤炭储量作为担保,在煤炭价格下跌的同时,它将采掘更多的煤炭,产能更加过剩,不符合经济规律。
虽然金犇集团高调宣布筹建煤炭银行,一副俨然呼之欲出的姿态,但事实上他们连相关申请材料都没有递交。从山西金融办了解到,他们从未收到过有关“中国煤炭银行”的任何资料,对此事完全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