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商品市场再添“航母级”品种,铁矿石期货正式起航。经过近3年的紧张筹备,该品种的上市标志着中国钢铁行业迈出了影响世界铁矿石价格的第一步,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有望打破。
身为铁矿石最大的消费国,但中国对铁矿石价格的影响力堪忧。面对战略资源价格受制于人的现状,业界早已诟病不止。据介绍,1960年至1980年间,国际铁矿石贸易采用的是长期合同价模式,1980年至2010年采用年度谈判的“长协”定价模式,2009年长协谈判破裂,铁矿石国际贸易进入了以指数、现货多元定价模式并存,至目前现货指数定价开始成为市场主流的阶段。
据大商所提供的资料,2010年,铁矿石的年化价格波动率为18.6%,2012年达到24.3%。2012年产业每月承担的铁矿石价格风险为116亿元,而2012年我国80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总额仅为15.8亿元,原料价格风险是利润的7倍。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铁矿石衍生品市场蓬勃发展,新加坡、美国、印度都已经推出了铁矿石期货。其中,新加坡交易所衍生品交易量约70%成交来自亚洲客户,30%为欧洲客户。亚洲客户中,来自中国客户的成交量占比约为1/3,这显示国内行业企业亟须铁矿石期货避险。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教授指出,需要尽快推出国内铁矿石期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价影响力。不过,尽管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基本上都是以衍生品市场价格为定价依据,但并不是说推出期货等衍生品就能取得定价权。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只是为定价权的争取提供了平台和筹码,定价话语权的大小还与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程度、市场开发程度、企业实力和定价经营模式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