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两轮量化宽松政策以来,国际油价就像一只脱了缰绳的野马,价格节节攀升,全球性的高油价时期再度来临。中国作为率先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发展中大国,高油价带来的负面效应更为直接和明显。如何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是高油价时代中国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首要课题。
进入4月份以来,国际油价继续上涨,目前已越过每桶110美元的大关,不断刷新2年半来收盘新高。国际机构普遍预测,美元贬值以及利比亚内战和中东北非地区的动荡局势,将推动国际油价在未来12个月中达到140美元以上。这也意味着高油价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目前,中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5%,国际油价的上涨必然会引起国内油价的波动。就在央行宣布年内第二次加息的第二天,国家发改委宣布再次提高成品油的价格。按照发改委的说法,这是“在坚持接轨机制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经济运行和价格形势,适当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石油作为基础性的原料性产品,号称国民经济发展的“血液”,它的价格上调无异于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神经”。
从发改委上调成品油价格的时点上来看,确实有点让人难以理解。因为仅仅在一天前,央行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将银行存贷款利率水平提高了0.25个百分点。而油价上调显然与控制通胀的目标相背离。事实上,继成品油价格上调之后,北京的出租车以及航空燃油附加费都紧接着宣布了提价方案,一场商品价格的全面提价势必难免。
此次油价上调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不断攀升,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倒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高油价也考验中国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目前,政府管制价格和行政干预依然是决定油价的主要力量。因此,未来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应该更多地引入市场因素,采取由成品油的生产方根据市场的情况和成本的变动及时地调整自己的价格,以实现供需双方的市场均衡,更加灵活地反映市场的供需状况。
高油价除了可能推高中国的物价指数外,还可能引起经济增速的放缓。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预计,石油价格每桶上涨10美元,中国将损失GDP的0.5%,另外还需付出GDP的0.5%用于对消费者的补贴。当然,石油涨价对交通运输、建筑材料和非金属矿物质、金属产品和建筑行业的影响最大,它们的毛利率将减少3.0%~5.4%。
不过,高油价对中国也并非都是坏事。油价上调对于中国实现经济转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多了一份外来的推力。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最大的弊端之一,就是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毫无疑问,油价上调对这些企业必然会形成很大的生产经营压力,迫使他们更快地走向节约能源、提高技术水平的发展道路。另外,对消费者而言,将更多地选择公共交通而放弃使用私人轿车,这对于缓解交通压力、改善环境质量也有益处。不仅如此,上调油价对一些节能环保的产业也是一大利好。比如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以及公共交通运输企业,预计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因此,在高油价时期,中国经济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价格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这才是应对高油价时期来临的最佳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