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港电煤库存下降 需求未出现明显放大

2009-03-27 08:48阅读:86

作者 : 千讯   来源 / 21世纪经济报道

字号
北方的寒冬快要结束了,而全国最大煤炭输出港——秦皇岛港的库存煤也突然少了。

3月24日下午,秦皇岛港煤炭业务量最大的分公司、第九公司堆场调度室,公司生产业务部副部长兼经济师孔禹光紧张地指挥各系统。自五楼的这个房间东望,依旧可见10块场地煤垛连绵,煤山好像直通大海——但靠近房间一侧,很多堆场可以隐约看见常年堆煤被染得乌黑的地面,甚至一块堆场已经是大片空地。

“之前各个垛可比现在高多了,目前库存对于港口周转还比较合适。”空隙时,孔禹光向本报记者说,他用了两个“突然”:2月底开始需求量突然上来了,运煤船突然多了。

自去年10月起,秦皇岛港煤库存居高不下,一直担心任务量的他,终于在3月舒了一口气。

这些煤都被“突然”停靠来的船向华东、华南等煤炭主要需求地运走。与前几个月码头“晒港”、泊位空置不同,3月24日,第九公司1180多米长的煤码头两侧,六个泊位停满了正在装煤的巨轮。远处海面上,多艘干散货轮正在入港。

根据秦皇岛港统计数据,今年3月以来,秦皇岛港各锚地停泊预备装煤船每天约60艘,而上月同期约为30艘。“60艘仅是办好装船手续货轮的数量,加上未办手续船只总数量均保持在130-140艘左右。”秦皇岛港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

据秦皇岛港一位人士介绍,3月调出的煤量一直维持在日均60万吨左右,高于此前数月日均50万吨水平,而调入煤量数月一直维持在日均50万吨左右,“出多进少”。

3月26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在电话中告诉本报记者,3月的煤炭需求“回暖”可能只是短暂反弹,可以看作是“补库存”,原因也许在下游行业憧憬“4万亿”的刺激效果会在2季度显现。“2009年全国的煤炭供求均有变数,电力、钢铁等下游行业走势还不明朗,上游煤炭难言回暖。”

该人士分析,秦皇岛港煤炭的调入量维持在日均50万吨左右,没有出现增量,“真正的需求回暖应该是调入量与调出量都出现增加。”

长江证券资深策略分析师钟华将类似现象形容为从“去库存化”到“再库存化”的过程。但他认为,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是围绕通货膨胀大幅波动之后的库存调整过程。”最终要看收入支撑的刚性需求与产成品价格回落后的博弈结果。

去库存的码头和铁路

煤炭物流中,港口是枢纽,铁路是动脉。而3月以来这两者表现都不错。

孔禹光记得,去年底365吨最高库存时,整个煤炭堆场几乎没有空隙。而3月24日,他告诉记者最新库存数据为236万吨,“减少近1/3,还有40%库存空间。”

而整个秦皇岛港从2月23日至3月23日一个月时间,煤场存量就从疏港警戒线的776万吨骤降至正常水平的579万吨。

煤炭库存再次回落,让孔禹光们松了一口大气。2008年10月底,秦皇岛港曾出现900万吨煤炭压港——这被视为2008年中国经济由通胀转向通缩的先行信号。此后国家发改委、交通部等部门组织强制疏港,使库存下降到去年底的518万吨,但今年头两月,由于全球经济衰退影响扩大,强制疏港效果又遭反复。而强制输港后,南方电厂库存激增,秦皇岛港也经历了2个月吞吐量的“低谷”。

但随着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逐步落地,3月,秦皇岛港运量也出现激增,孔禹光3月份的任务量也不会如前期亏欠。3月16日,第九公司昼夜吞吐量完成27.05万吨,创投产以来新高。他告诉记者,第九公司3月份有望完成540万吨的出港量,而这数据在1月份和2月份仅为381万吨和370万吨。而据统计,3月截至23日以来,秦皇岛港共装运煤炭1367万吨,较上月同期的988万吨多运38.4%。

孔禹光告诉记者,这可以看作是“滞后效应”,“前段时间电厂购煤偏少,消耗库存,近期集中拉煤。现在对形势仍不能过分乐观,仍需时间考验。”他说。

与海运相似,铁路运煤也重现繁荣景象。3月24日,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局长张曙光表示:"进入3月以后,电煤日均装车134000车,又接近我们运输的顶峰时期。"

3月25日,呼和浩特铁路局不愿具名人士在电话中告诉本报记者,去年11月15日铁道部重新调配大秦线运力,要求以秦皇岛港煤炭发货量确定大秦线每日煤炭装车量,此后该局每天发往秦皇岛的火车一直维持在40列左右,日均运量约22万吨。这也是秦皇岛港煤炭库存从去年11月的900多万吨降至3月初750万吨的一个原因。

但他透露,大秦线运力水平会再调整。今年铁道部下达给大秦线的煤炭运输计划是3亿8千万吨,高于去年3亿5千万吨的计划。呼和浩特铁路局今年分配到的任务量约8000多万吨,比去年增加了1600万吨。“增加的运输任务会在之后数月陆续分解。”

这意味着,如果下游需求反弹没有明显改善,大秦线运输计划的增加,可能又将把秦皇岛港重新推回煤炭压港状态。

下游产业需求“回暖”?

煤炭需求的回升,在消费地似乎得到了印证。

3月24日,在孔禹光的指挥下,浙海162轮泊入第九公司煤码头第一泊位。伴随着码头堆场所有运煤皮带全速运转,码头成了一个“流动煤场”,4条装船机和8条轨道机昼夜24小时全负荷运转。在装满煤后,它将驶往浙江温州港,然后通过铁路将电煤运抵浙能集团乐清发电厂和温州发电厂。

浙江正是全国用电量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浙能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3月集团机组负荷比1月最低时已上涨超过20%。据浙江省电力公司人士介绍, 2月全省社会用电量和工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9.1%和23%,而这些需求大部分源自企业重新开工。

此前,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总经理陆启州就提醒本报记者,浙江用电量的增长值得关注。他指出,浙江是最早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地方,曾经出现过两位数的负增长,但不同于其它要剔除冰雪灾害因素的省份,浙江2月份的用电量就是正增长。“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用电量反弹,可视为经济反弹的标志。”

但华东地区港口数据显示,电煤需求并没有明显放大。据记者从多位港务人士处了解,前3月,上海港月均煤炭业务量维持在120万吨上下,宁波港则一直维持在月均20多万吨水平,较去年高峰时的100多万吨大幅下跌后,未见起色。

而广州港集团负责煤炭事务的不愿具名人士3月25日告诉记者,预计3月该港能够完成煤炭业务量约300万吨,恢复至去年的平均水平。他称,3月中旬开始,该港的出货量基本实现“进出平衡”,日均煤炭进出量都在10万吨左右。相伴随地,该港的煤炭场存也从2月末的221万吨下降至目前的200万吨(该港场存上限为230万吨)。

广州港人士将需求回升归结为电厂发电量的好转后,补充库存的需要,该港的煤炭大部分供给珠三角大大小小的电厂,其中大电厂提货量约占整体提货量的1/3。

煤炭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月末,全社会煤炭库存18150万吨,其中,煤炭企业库存4677万吨,比年初下降415万吨,下降8.15%,直供电厂煤炭库存3135万吨,比年初下降1197万吨,下降27.6%。

来自国家电网统调数据显示,3月上旬全国发电量延续了2月份的上涨势头,全国日均发电量约为93.7亿千瓦,同比增速为1.4%.与此同时,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王永干称,发电量增速在3月中旬略有下滑,整个3月份前20天发电量增长约为1%。

电煤供应趋于下降

而本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需求貌似“回暖”背后,煤炭供应量是在下降的。

秦皇岛燃料市场公司副总经理李学刚认为,现阶段是电厂和中间商“补库存”,并为下一步电力负荷上涨重新开机做准备。而煤炭行业专家黄腾认为,电厂集中补完库存后,有可能再次出现“空档期”。令据国家电网提供的数据,3月26日,国网直调电厂电煤库存16天,处于正常水平。

另一个佐证电煤需求仍未真正紧张的,是3月份电煤价格基本保持稳定或仅有小幅上涨。煤炭贸易商秦皇岛八达集团副总经理张卫东告诉记者,“大友一号”煤种(5500大卡)最低时平仓价为545元/吨,而目前卖555-560元/吨;而5000大卡2月份平仓价为445元/吨,目前小涨到480元/吨。

张卫东认为有几个因素导致山西发煤量减少。一是小矿关闭或认为价格偏低不愿生产;二是大矿目前发煤积极性并不高,一般仅是保证国家计划煤;三是煤炭贸易商基本全部歇业,“由于现在山西源头煤价并不便宜,活下来的中间商从山西发煤基本是发一吨赔一吨,不愿从山西发煤。”他说。

但供给的减少,暂时没影响到供大于求或供需平衡的格局。李学刚认为,目前的情况只是需求变化量很大,但不是实际市场紧张,现在买煤一点都不困难。

而张卫东现在有时可以呆在办公室等着卖煤的求上门。他告诉记者:“以前是我直接跑矿区去求他们,而现在是他们上门来求我买他们的煤。”

就在记者到八达集团采访的同时,鄂尔多斯一煤炭公司就找到了张卫东,希望能购买他们存在港口的煤炭。“对方存在港口的煤卖不出去,一天一吨需要2毛钱的港存费,一个月6块钱就没了,都比较着急。”张说。

“去产能”与“再库存”

煤炭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其需求量直接反映了电力、钢铁、有色、化工等重化工业景气度,因此,秦皇岛港煤炭库存与吞吐量,甚至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这次突如起来的“去库存化”,是否意味着下游产业乃至中国经济正走出低谷?

长江证券资深策略分析师钟华在《从刚性需求释放到寻找潜在的增长点》的报告中提出,此轮中国实体经济可能有一个触底后的“V”形反弹,内在的主导就在于围绕通货膨胀大幅波动之后的库存调整过程。

但他认为,反弹出现前经济需要经历“二次去库存化”,这背后是收入支撑的刚性需求与产成品价格回落后的博弈。

他举了一个例子,前期国内钢铁价格的回升,但近期再度创下新低,“价格回落一方面来源于下游经销商在国家出台四万亿财政扩张之后大幅回补库存,另一方面则是小钢厂的普遍复产。”他把这叫“去产能化”。

安信证券分析师程定华从2003年以来钢铁业的三次周期性调整中发现,经济进入调整,成功的去库存化通常会经历两次,或者至少两次。“一次以供给收缩为主,表现为低产量;一次以需求推动为主,表现为高产量。”

具体来说,当经济调整时,企业首先会通过收缩产量的办法来应对冲击,产量的快速下降,使得库存在弱需求情况下逐步消化;当库存降到低位时,“补库存”会使产量有所恢复,第一次去库存。而这样形成的产品产量和库存增长并不稳定,需要经历一次需求推动的再去库存。“只有在需求的支撑下,去库存化才会得以成功。”他说。

也许,几个月后孔禹光所在的秦皇岛港就会感受到钢铁、有色行业“去产能化”带来的“再库存化”。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5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