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显示,近年来,泰宁县围绕“旅游旺、城市美、文化兴、生态优、百姓富”战略目标,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呈现出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比翼齐飞的良好局面。
深挖内涵旅游品位提升
每日,在尚书第风情演艺馆的观众席中,总能传来阵阵喝彩或欢笑。游客们在欣赏完尚书第建筑的明清古韵后,可以在演艺馆里歇个脚,品尝当地小食和“文化大餐”:梅林戏、大源傩舞、泰宁山歌轮番上场且保证原汁原味,尤其是《背子赶会》等梅林小戏,唱腔优美,生动俏皮,深受观众喜爱。
梅林戏剧是徽剧随祖先向南迁徙演变出的独特剧种,发源于泰宁朱口镇梅林村,是当地独有的传统戏剧瑰宝,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2006年5月,泰宁梅林戏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得了国家非遗公益性演出资金补助。
该县高度重视梅林戏传承保护工作,坚持按照保护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思路,成立梅林戏专门工作机构,并将其列为财政核拨事业单位;实施传承人才培养计划,2015年与福建职业艺术学院三明分院联办五年制“梅林戏艺术传承班”,培养了后续传承人才。创新发展梅林戏剧,遵循梅林戏传统表现方式,先后创作了《贬官记》《背子赶会》《花蕊夫人》《西台风云》等一批优秀剧目,获得了国家和省、市多项荣誉。坚持惠民宣传演出,每年深入基层和赴外地巡演达100余场;尤其是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组织梅林戏走出国门开展文化交流,先后赴日本、韩国等地演出,受到了当地华人华侨和友好人士的欢迎。
着力传承保护梅林戏剧,正是该县从本土文化入手,深挖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的重要一环。
打造高地旅游精品呈现
古城的夜,散漫悠闲。最近,在泰宁步行街上,又多了一个休闲地。九举巷处,灯火点点,轻音乐飘扬。本是明清年代风格的古民居,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品茗地、书吧、游客接洽处,端看里头的布置,没有大肆装修,保持了古民居原有风格,显得古朴雅致。
以尚书第建筑为核心的泰宁古城的收储、修复是这个县十多年来致力完成的大事。以九举巷为例,现存旧民居30多座,别驾第、苏区银行、老商会等旧址都在此巷,经过当地政府长达数年的努力后,于2010年基本完成收储。修复后,政府鼓励个体工商户实施业态开发,同时把严监督关,避免过度包装、粗俗开发,保持古城的民俗文化气息。
在创建旅游精品的过程中,泰宁把城区作为文化高地来打造,坚持城区当景区建,城市建在文化中,城市建出文化来。
泰宁古城是我国江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建筑群,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有古井、古牌坊、古民居、古城墙、进士街等大量遗址,对于研究明清时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该县高度重视古城保护工作,从申报文保单位、落实保护责任、筹措修缮资金、实施房屋收储等方面入手,加大了保护力度;坚持保护和修复并举,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历时十多年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修复了尚书第、世德堂、进士街等府第、民居和街巷。
发展产业旅游产品丰富
跳出小格局,方有大发展。多年来,泰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逐步推动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型升级。
这个县以丹霞文化产业园区为平台,实施高标准规划,2013年,委托天津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编制《泰宁丹霞文化产业园发展规划》,明确园区文化产业战略思路、产业定位、核心项目和保障措施,规划园区用地3600余亩。短短4年,园区已开发面积1169亩,完成投资21.5亿元。全县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一心三区”产业空间布局,其中“一心”即:古城文化休闲中心,“三区”即:民俗文化体验区、明清文化商贸交流区、文艺创作传承区。8月份正式入选“福建省文化产业重点园区”,是全市唯一入选园区。
吃游乐购不分家。为此,该县不断完善旅游要素,挖掘改良当地特色美食,推出了大金湖有机鱼、上青游浆豆腐、杉城碧玉卷、龙湖暖菇包等泰宁风味食品。做精工艺制品,以竹兜、根艺、古玩、木雕、砖雕、瓷器为主,大力引进工艺制品专业人才,带动工艺制品生产销售,形成工艺制品一条街。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引入晟境茗茶、境元茶庄、三佰两等中大型茶企,创新茶叶制作工艺,坚持走精品、珍品、极品的产品路线,开发生产了禅悦、小峨眉、水上奇丹等一系列优质茶品,在省市斗茶大赛中屡获殊荣。
相关研究报告:
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
中国旅游行业发展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