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白酒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显示,2018年下半年以来,名酒企业“集中换帅”是大战前的准备,随后,企业与企业的较量越发“暗斗”,省团与省团的较量更加“明争”,香型与香型的较量更加“高级”,产区与产区的较量更加“集中”。酱、清、浓三大主流香型的大佬们,或拥地自重,或携资碾压,或坐地起价,或组团绞杀等,竞争惨烈,死伤无数。在这场即将拉开的“白金十年”战争中,白酒“春秋五霸”或“战国七雄”不仅会打破序列,甚至会“蝶变重组”。
白酒业“改天换地”的原因是什么呢?一种“比较有深度”的看法是:“香型守成大国”增速放缓,受到了“香型新兴大国”高增长的挑战和威胁。也就是说,“新兴大国”增长速度和人才战略,已经引起了“守成大国”的恐慌和焦虑,继而引起“守成大国”的联盟打压,一场“战争”在所难免。
近两年来,在公开场合作出“酱香隐忧,浓香式微,清香回暖”的判断,占比70%的浓香真的不被看好了吗?所谓“浓香式微”体现在哪里?目前,从全国经销商和消费者心态中已经感觉到,五粮液似乎正在面临价格、渠道上的尴尬,而引领“全国低度浓香”的产业战略,更是被业界解读为“五粮液的焦虑”。众所周知,浓香的大本营在四川,完全是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工窖泥技术”的成熟和推广,才在全国火起来的。其实,四川浓香“征服全国”的历史并不长,鼎盛期是1994-2007年(以1994年汾酒退出行业老大和2007年茅台价格反超五粮液为标志),总共不过13年的红火。
川酒浓香的未来到底怎样,见仁见智。但可以看出,从郎酒“抑浓扬酱”,到东部产区正式确立“淡雅香”,再到洋河欲创立“绵柔国标”,再加上北方一些浓香型企业,纷纷试酿“酱香”或者“清香”,传统浓香阵营正在遭遇一个“大变局”,也许到了一个“大坎”。同时这也说明:品类战略依然是白酒产业竞争的本质和主线,抓住机遇进行“香型站队”依然很重要。
观当今世界、中国及白酒产业大势,一场从未有过的“大变局”和“大改革”已经来临。世界上的大国之争惨烈制衡、扑朔迷离;白酒业的香型之争此消彼长,门派林立。从“香型增速”上来讲,浓香不及酱香,酱香不及清香。从“香型规模”上来讲,浓香是美式“守成之国”,酱香是欧式“富贵之国”,清香是中式“新兴之国”。
中国“复兴崛起”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和挑战,已经箭在弦上、不可避免。同样,近年来,我们听到最多的是,清香“回暖复兴”的热议。一份内部资料显示,清香白酒的市场份额从2001年占比15%,提升到了2017年下半年的20%左右,与浓香、酱香相比,清香的增速是最大的。而历史资料显示,清香最鼎盛时,占据全国超过60%的市场份额。
大佬们的判断会应验吗?未来10年,白酒会像啤酒业一样真正进入“寡头时代”吗?“寡头竞合”的基础又在哪里呢?
其实,仔细观察并体会,就会惊奇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酒体的要求在改变,中国白酒品质与口感的提升,可谓与时俱进、日新月异。
新世纪以来,尤其在浓香“东西分化”以后,白酒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或秘密,那就是品质口感的“清的倾向”。无论是酱香茅台;还是浓香的五粮液、泸州老窖;抑或洋河的绵柔风格,古井贡的年份原浆等,品质口感上都在极力向“清新、淡雅、爽净”的风格方向靠拢。从国际到国内,追求“清新型口味”几乎是大势所趋。事实上,中国白酒清、酱、浓“三香风格之争”的脚步从未停止,且越发开放,但溯源流变,却是一脉相承;而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最能唤起历史文化与味蕾记忆的“三香三甲”,到底谁能笑到最后?也许,只能让“时间与未来”给出答案了。
相关研究报告
白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白酒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
中国白酒行业发展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