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便利店的发展略显尴尬。邻家、131便利店均因资金周转问题“爆雷”关店。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年三季度“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也能看出,全行业呈现“降温”趋势,多起“突发”事件的背后暴露出的,是整个行业造血能力的不足与北京的“便利店缺失”。
与此同时,在国内实体零售的寒冬中,便利店业态在政策的支持以及资本的推动下更是成为新风口。好邻居等本土品牌主动拥抱技术革命迅速完成门店迭代,便利蜂、苏宁小店等新品牌的出现也加速了市场竞争,与此同时,2018年12月,业界也传出阿里巴巴在便利店业态的几起动作。新零售与传统零售碰撞出火花,便利店也成为重要的一环,在大城市租金、人工成本快速上升的环境下,如何提高效率、迅速完成迭代升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有了“便利店情结”。在寒冷的夜晚,便利店明亮的灯光带给人无比的安全感,这里可以是深夜食堂、也可以是精神收容所,便利店成为了城市生活的“精神之光”。
2003年,法国品牌倍顺好邻居因前景不明朗退出北京,好邻居便利店在此后由香港资方港佳控股接手。2004年初,7-ELEVEn便利店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门店,而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北京加快城市化建设,多条地铁线路的开通与大量写字楼、新兴商务区的出现,使得北京开始具备现代便利店的土壤,7-ELEVEn“零售+餐饮”的模式也在商圈内的繁荣下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即便如此,与上海相比,便利店在北京的发展依然缓慢。从2012年开始,上海逾六千家的便利店经历了一轮洗牌。全家、罗森、7-Eleven都各关闭了几十家门店,农工商集团麾下的便利店板块——好德和可的也大量调整门店,曾有业内人士向媒体透露,彼时市场并没有饱和,“从来都是重新分配的问题”。如果说2012年在上海的便利店关店潮是市场竞争所导致的行业洗牌,那么2018发生在年北京市场的关店潮则颇有几分“戏谑”的意味。
根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便利店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显示,2018年8月,因背后出资方善林金融资金链断裂,邻家便利店突然“失血”,一夜之间关闭了168家店铺,快速发展后快速衰亡。2018年9月,因投资方春晓资本出现问题,131便利店创始人失联。11月中旬,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全时便利店出现大规模不供货现象,被传正寻求出售。
在此之前,“小而美”的便利店业态进入“小高潮”。公开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今,便利店行业融资事件超过70起,至少100亿元资金涌入,西安每一天、见福、131、today、邻家等便利店品牌获得投资,便利蜂、好邻居更是获得资本加码。在好邻居CEO陶冶看来,近期很多倒下的便利店,除了上游资金链断裂的直接原因外,还因其没有形成造血能力,或正处于“养店”的阶段。资本市场爆雷背后浮现出的依然是长期成本过高、盈利困难的问题。从业务层面来看,连锁便利店品牌都需要通过规模化来盈利,在某业内人士看来,区域便利店盈利的平衡点一般在200-300间左右,且规模化后,对于门店选址、供应链能力、人员培训都要求极高。
而在更多人士看来,便利店行业最大的痛点在于对供应链的把握,库存率过高、运营效率较低,都会降低毛利。这也意味着,一旦便利店的上游资金链出现问题,企业只能选择关停门店来及时止损,也正因为此,便利店行业虽然每年都有百分之十几的复合增长率,但确是最容易被资本抛弃的小赛道。资本的加持可以使得便利店品牌快速扩张,但速生如何不速朽,成为人们不断思考的问题。
实际上,便利店等传统零售企业主动拥抱新技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不论是沃尔玛、7-ELEVEn还是亚马逊,在商品的管理上,一直都对技术有所应用,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早在80、90年代,7-ELEVEn就导入了自己的ERP系统、区域系统以及POS系统,沃尔玛更是用了50年的时间完成了供应链端的技术变革。1987年,沃尔玛成功发射了全球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对全球4000多家门店所有商品的进销存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这些在当时,要远比互联网新零售的理念先进很多。
对于互联网企业,便利店绝对是好的合作伙伴,随着美团、饿了么等本地生活平台发展壮大,便利店更成为重要的“流量入口”。“便利店品牌入驻美团、饿了么,更多是帮助线上平台完善了生态”,在罗兰贝格执行总监马路明看来,面对第三方的“线上化”服务,更多便利店品牌是“骑虎难下”。
据马路明了解,O2O平台的入驻并没有增加大规模的整体单量,在他看来,便利店决胜的关键还是在于消费者的到店交易,“消费者的选择更多,整体的消费需求没有变化,便利店还要将自己的消费者信息、库存信息共享给O2O平台,而外送到家的服务比便利店更加便利,可以说美团、饿了么平台的出现加剧了便利店市场的竞争局面”。
或许也正因此,便利蜂希望搭建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当然便利蜂自己也知道,这一条路需要“慎之又慎”。愉悦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刘二海曾把瑞幸称之为“数据咖啡”,而便利蜂则可以说是“数据便利店”,而这种靠数字技术推进运营、纯直营的“新物种”一出现,就受到业内关注。在2018年的便利店大会上,王紫曾畅谈便利蜂的商业逻辑,“我们将从人、货、场的数据化重构入手,部署和迭代便利蜂的整个智能便利店经营系统”。
在消费者终端,便利蜂希望通过零售终端和云端两个系统,打通数据体系,完整记录并识别客户身份;在商品迭代与选品上,便利蜂使用自主开发的系统实时进行数据分析,筛选出更符合每个门店覆盖半径用户需求的商品,并采取“快速试验、快速调整”的策略。而在供应链与物流体系上,便利蜂也希望根据算法不断优化配送路径和配送频次。
然而想要获取最初的数据,就意味着从0做起的便利蜂也需要扎实传统零售的基本功。《中国企业家》统计发现,全国范围内,便利蜂已有近500家门店,其中2018年开出400余家,北京地区新开200余家,同时进军天津、南京、上海,加剧了华东地区便利店的竞争局面。相比便利蜂,好邻居则是主动拥抱技术寻求改造,在陶冶看来,目前已到了“零售”与“技术”必须两手抓的关键时期。
2018年11月2日,旷视科技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成为好邻居的第二大股东,随即12月,旷视科技与其它资方再投资好邻居的大股东鲜生活,两笔融资共超过一亿美元,而好邻居的阿里烙印也越来越深刻。2017年9月,阿里巴巴无人超市“淘咖啡”在造物节亮相,而旷视科技正是“淘咖啡”视觉技术的提供方。
2018年12月11日,在鲜生活宣布获得新一轮融资之时,发布“楼下”智慧中台。据鲜生活CEO肖鑫介绍,“楼下”可以为便利店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解决方案,通过天猫1小时达、饿了么进行流量运营,同时引入生鲜供应链,通过AI技术对门店进行升级改造、更好的实现1小时的技术场景。肖欣将这套系统称之为“安卓系统”,他认为与“苹果iOS”(指代便利蜂)相比,安卓更适合中国市场,虽然改造传统门店需要时间,但好邻居拥有更多原始数据。而不管是便利蜂还是好邻居,这样的一套“新零售”理念都在被他人“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