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馅料是食品的下游行业,食品馅料价格的上升必然会导致相关食品价格的上升。然而食品价格上升,食品销量减少的原因有多种,食品行业成本中还有运输费用、宣传费用、人工等。它们的上升也会导致食品价格上涨。因此,食品馅料的价格弹性一般,消费者对品质有所要求,也对价格有些敏感。
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食品馅料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食品馅料属于农副产品的一种,其市场价格特点与整个大的农副产品市场价格特点并无二致。故下文以对农副产品市场价格的描述替代食品馅料市场价格描述。
(1)农副产品价格呈现刚性上涨态势
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实行一整套封闭式的购销与价格管理体制,我国农副产品价格比较稳定。改革开放后,进入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时期,随着市场、经营、价格的全面放开,农副产品价格出现了剧烈波动。以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30年为一个周期,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对农副产品价格运行轨迹进行宏观分析表明,我国农副产品市场价格表现为阶梯式、跳跃性上涨与回落相间的阶段性波动,价格总水平呈上升趋势。
A.农副产品价格总体呈上升
以1978年为基期,根据统计学原理,计算获得各年定基指数,即第N年的定基指数=前N年环比指数的乘积。虽然存在波动,但是1978年以来我国农副产品价格基本呈线性增长趋势。30年来,农副产品生产价格定基指数以年均6.18%的速度增长,并在2008年达到最高点719。
B.总体上升趋势中存在波动
我国农副产品价格波动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979-1991年、1992-1999年、2000年至今。1993-1999年是价格波动幅度最大的时期。此外,农副产品价格在1988、1994、2008年分别达到了各个阶段的高峰。第一阶段(1979-1991年)农副产品价格平稳升降,波动平缓。第二阶段(1992-2000年)农副产品价格大起大落,波动剧烈。经历了94、95年的大幅上扬之后,农副产品价格指数于96年达到历史高位139.9,然而经过短短3年,农副产品价格指数在1999年滑落至87.8。第3阶段(2000年至今)农副产品价格在低迷中曲折上升。2004年之前、2009年之后农副产品价格持续低迷,2004-2009年价格先后升了两个台阶但波动不大。
(2)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与下跌同经济周期在时间上具有吻合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呈加速化趋势,但经济过热与经济调整交替循环。遵循"波谷-波谷"的周期划分法,则1976年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历了4个周期,目前正处于第5个周期中。其中,1977-1981年为第1个周期,1982-1990年为第2个周期,1991-1999年为第3个周期,2000-2009年为第4个周期,2009年以来为第5个周期,目前仍在持续中。在每一个周期中,经济都经历了扩张→收缩的过程。
与此同时,农副产品价格也出现四次大幅涨跌,从时间上看两者具有吻合性。比较明显的是,改革开放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政策的逐渐确立和社会生产关系的逐步理顺,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期,1985-1988年经济过热,引发了显性通货膨胀,导致了包括农副产品价格在内的物价总水平的上涨;而1989-1992年的经济调整时期又因市场销售疲软,促使物价普遍下跌,农副产品价格也随之大幅下落;随后的1992-1994年经济过热,引发了又一轮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食品类价格大幅上涨;2001年,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以外需拉动为典型特征的快速增长期,2001-2007年农副产品价格再度上扬,第4轮周期中,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经济增速急速下滑,农副产品价格随之深度下跌。
(3)农副产品价格的涨落与农副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减无确定的反向关系。通常而言,在市场放开的条件下,产品价格会随产品总量的增减而出现反向变动,生产总量提高,市场供给量增加,价格会相应下调,反之则会上涨。然而,农副产品价格的涨落并未与产品量的增减呈确定性关系,有时甚至无相关关系。以粮食为例, 2012年全国粮食产量实现创纪录的"九连增",总产量达到了58957万吨,比2011年增加1836万吨,增长3.2%;比2003年增加了15887万吨,增长了36.9%。但与此同时,自从2003年以来,粮食价格也出现连续九年上涨,2011年粮食价格是2002年的2.03倍,年均上涨8.2%。粮价涨落尚且存在数年积累和丰歉平衡的问题,但是,副食品中的肉类在产量在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价格却出现数次较大幅度的涨跌。例如,1994年肉类总产比上年增长12%,然而肉类价格依然扬升了48.6%。其他副食品也有类似的情况。
相关研究报告
食品馅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食品馅料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食品馅料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