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国特医食品行业规模达到33.7亿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30.12%,未来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我国特医食品行业起步较晚,市场体系还不够成熟,国外品牌占据了我国绝大部分特医食品市场份额。”
近日,在“第五届跨学科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SMP)高峰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副主任蔡美琴如是说。
特医食品是指为了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据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索思卓等人于2016年的统计,国内90%以上的特医食品市场份额被跨国(合资)公司垄断,其中包括纽迪希亚、华瑞制药、雅培制药、雀巢公司等。
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食品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面对“潜力大份额小”的困局,业内专家认为,国内特医食品需要从特色研发、疏通渠道、提升认知等多方发力。
紧贴临床多元研发
配方陈旧、品种单一是我国特医食品行业面临的一大问题。据了解,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到20世纪80年代特医食品才进入中国,并长期以药品形式进行管理。由于注册难度高、成功率低、配方更换困难,我国的特医食品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少数几家跨国企业占据,且在中国市场的配方陈旧。
“以雅培制药的安素为例,其配方还是20多年前的,蛋白质主要来自于酪蛋白和植物蛋白,而我们现在提倡使用的是乳清蛋白。”山东某企业营养与代谢事业部负责人表示,涉足特医食品的内资企业由于发展的局限,大多处在跟风阶段,产品多以模仿为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杨晓光强调,特医食品研发需要长期积累,配方应配合临床需求不断修改和调整。他建议,企业要加强特色配方研发,以降低同质化程度,使特医食品走上适应个体需求、实现精准服务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专家的上述观点得到企业认可。西安力邦临床营养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杨宏表示,特医食品的研发目前主要通过产品市场反馈、按照医院医生及临床营养师需求定制、与临床营养科合作共研等方式来贴近临床。力邦公司已与国内多位临床营养专家及临床营养科建立产品共研、市场探索、产品临床应用、临床营养观念普及、项目课题申报等多维度合作关系。
畅通渠道规范管理
国产特医食品市场份额小与产品销售不畅也有关,这一现象也被石汉平称为“中段梗阻”。
在2016年《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之前,由于缺乏规范管理,我国特医食品同时以药品和食品两种身份存在于市场中,销售渠道相对混乱。目前,在众多的特医食品中,只有婴幼儿特殊配方奶粉发展相对成熟,购买也较为方便。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特医食品要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使用。有业内人士认为,特医食品的医院销售渠道应该拓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卞华伟曾公开表示,特医食品在医院销售仍面临诸多障碍。首先,特医食品被认定为食品而非药物,如何开具处方是个问题;其次,对特医食品规范使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临床营养师在医院是稀缺资源。目前部分营养科人员是由临床营养医生、临床营养技师与公共营养师组成,这与“临床营养师”的概念并不能完全契合。
“宣教正确的营养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治疗。营养治疗要落地,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上。企业不但要结合各方需要生产出有特色的产品,还要充分借助媒体力量,帮助培养‘营养也是一线治疗’的观念。”石汉平说。
相关研究报告
中国食品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
食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食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