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6日,新修订的《食盐专营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的盐业改革进入提速阶段。盐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行业,食盐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为中国盐行业龙头企业和唯一中央企业,中国盐业总公司(以下简称“中盐”)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盐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盐业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行业大改革的背景下,中国食盐市场未来走势如何?中盐如何通过自身的改革做强做优做大,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日前专访了中国盐业总公司董事长李耀强。“这次盐业改革从2017年开始,到现在进展顺利,改革的基本目标逐步实现,改革所释放的活力也在体现。”李耀强表示,党中央对此次盐业改革进行了精心的部署安排,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确保食盐的安全,包括供给安全和质量安全,二是激发市场活力。
据悉,新修订的《办法》对食盐专营制度的具体内容作了完善,强化了食盐质量安全的管控措施,完善了食盐供应安全制度。食盐出厂、批发和零售价格被放开,由企业自主确定。同时政策放宽到食盐生产企业也可以自己卖盐,省级食盐批发企业可以跨省卖盐。有业内人士称,新修订《办法》的出台将打破盐业区域限制,引入市场竞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食盐质量安全和供应安全。李耀强表示,迄今为止,盐业改革进展顺利,基本目标逐步实现。改革后,食盐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活力大大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和新产品研发动力不断提高,同时一些企业在积极扩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民营资本共同促进行业发展。
但是李耀强同时提出,改革中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说,在跨省区经营的一些政策界定上,过去生产企业规模都比较小,市场能力也不是很强,而现在允许这些企业单独进入市场了,如何更加经济有效地建立销售网络,如何和原有的批发企业协同配合,这些问题都要在改革进程中加以解决。”他表示,原来的盐行业是专营体制,靠计划来衔接产区,所以行业的集中率不高,产销主体分散等矛盾问题并不明显。而现在计划打破了,需要靠市场来衔接,产销矛盾就凸显出来了。下一步,改革需要在产销体制上做大量的调整,包括在产业集中上进一步加强等。
对于盐业改革后我国食盐的安全问题,李耀强表示,从资源角度来讲,中国的食盐安全是没有问题的,可以完全做到自给自足。作为一种多元化的需求,会少量地进口一些国际上的高端盐作为一种调剂。但是,总体上我国的食盐供给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而从质量安全角度来看,新组建的国家市场监督总局会进一步加强监管,中盐也制定了更为严格的企业标准,定期有内部检验中心和企业中心联合检测,来确保食盐质量安全。
对于盐价未来的走势,李耀强说,目前盐价的走势基本平稳,食品加工用盐的价格在改革后会出现比较大的下降,而零售用盐因为供应充足,价格也不会因为改革出现大的波动。未来,随着市场对盐的需求会更加多样化,盐的品质也会相应提高,个别高端盐的价格或上升,但是高品质高价位的盐在整个市场上的比重不会太大。
根据千讯咨询发布的《食盐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显示,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高质量的盐行业。对盐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我国相比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多不足,盐行业的本身产值不高。所以,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中盐要创新行业价值,对盐行业进行再挖掘与再创造,例如盐可用于融雪制冰等日化领域,开采后的废弃盐穴可作为储能利用等。“中盐把创新放在第一位。创新首先要立足于行业价值,接下来是体制机制、运营模式全方位创新,在这个创新理念的基础之上再通过变革来使创新的成果得到固化。”他说。
李耀强表示,过去,盐是调味品,讲纯度,重视卫生标准。而现在,要把卫生标准提高到健康标准,在盐中添加微量元素,既解决调味功能,又能促进人体健康,这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目标。因此,中盐未来在品种和高端产品研发上还要做很多工作。
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要求,中盐进行了多元化的改革尝试。2017年4月,中盐总公司与中国邮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拉开盐业产业链整合序幕,双方在物流配送、金融服务、资本运作、电子商务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6月,中盐上海公司与京东超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品牌营销、大数据、产品定制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推动“中盐”“海星”等品牌食盐在全国范围展开销售。
“盐始终是中盐安身立命、奉献社会的最根本。从产业上来看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盐的生产与流通,二是盐的化工业务,这更多是作为盐消费的补充,包括对盐利用方式的探索。”李耀强表示,在突出主业上下功夫的同时,中盐在适度延伸产业链,在业务上实现互补。而从产权多元化的角度,中盐已经被列入了国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试点,希望通过这次混改,引进民营资本,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