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充分肯定中国奶业取得的巨大历史进步和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当前,中国奶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质量安全问题,而是发展问题。”6月16日,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在第八届中国奶业大会暨2017中国奶业展览会开幕式上如是表示,在由奶业大国向奶业强国迈进的道路上,坚持供给侧改革,持续不断地推动和提升奶业消费是中国奶业当前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我国规模牧场生鲜乳的乳脂肪、乳蛋白等指标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生鲜乳、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领先于食品安全水平。”开幕式上,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指出,当前我国奶业生产能力总体保持稳定,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2016年,我国奶类和乳制品产量分别达到3712万吨和2993万吨。乳品市场供应充足,生产方式加快转变,2016年,全国奶牛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3%,比上年提高近5%;奶牛平均单产奶达到6.4吨,比上年提高0.4吨。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多个企业的多款产品在国际获奖。宣传引导积极有力,奶业20强峰会成功举办,首个中国奶业质量报告发布,小康牛奶公益行动全面启动,展现了中国奶业发展的新成就,宣示了政府、企业、协会等各方共同振兴中国奶业的坚定决心,乳制品消费信心进一步提振。
我国奶业面临的问题不容回避。2015年以来,每年上半年都曾发生“卖奶难”的问题。据调查,近期主产省份生鲜乳限收量约占总产量的10%,奶牛养殖亏损面超过50%。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协会、企业等多方力量,积极应对、合力解决。
我国去年推出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每人每天消费300克鲜奶,人均年消费109.5千克。即将出台的“国家营养纲要(2030)”也提出了110千克的标准。如果人均消费达到这个水准,增加2倍的消费量,那全国的总需求量将达到1.5亿吨。“现在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人均乳制品消费这么低?为什么潜在的需求没有转变为现实的市场消费?现在人均消费提高缓慢,增长相对迟滞已经成为阻碍奶业发展的瓶颈。”高鸿宾指出。
中国奶业的发展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开放。“从冻精到奶牛,从苜蓿到豆粕,从饲养技术到加工设备,从加工工艺到产品包装,哪一项离得了对外开放?在封闭的条件下,中国奶业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高鸿宾指出,全面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是提高中国奶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国内农产品贸易与国外农产品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不仅乳制品在进口,粮食、棉花、牛羊肉和糖都在大量进口。其主要原因是价格和质量,一旦你的价格高于甚至接近国际市场的价格,进口就不可避免。“这是市场规律和企业行为。”他介绍,2015年我国乳制品进口增长幅度很大,主要是世界原料奶供大于求,价格下跌。进口奶粉到岸价格低于1万元/吨,折合原料奶只有两元多/千克,而国内生鲜乳平均要达到3.6~3.8元/千克,因此国内的加工企业进口了不少大包奶粉。
根据千讯咨询发布的《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目前国际奶业形势好转,价格上扬,我国进口随之下降。今年1~3月份,欧盟和新西兰生鲜奶收购价分别上涨了14%和16%,我国大包粉进口减少了2.2%,液态奶进口减少了10.4%。因为报税的关系,进口乳制品大多集中在1月份,所以一季度减少可能预示全年进一步减少。专家预计,随着下半年加工需求旺季的到来和进口减少,下半年限收、压价、养殖场效益下降的状况将有所改善,价格将明显持续回升,形势好转,并将至少持续到明年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