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报道,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在近21年间增长了110倍。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专家罗云波表示,这个数字体现了在当前粮食安全和粮食增长的背景下,全球市场对于转基因技术的需求。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 (ISAAA)于5月4日发布了《2016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达1.851亿公顷,相比1996年的170万公顷,在21年间实现了110倍的增长。“这个数字说明了全球市场对于转基因技术的需求。”罗云波认为,在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和粮食增长问题突出的背景下,无论从环境和经济等各个方面来看,转基因技术都是一个有潜力的技术,它的发展符合世界对于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相对于全球转基因商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始终“踟蹰不前”。近年来我国大量进口转基因大豆、玉米,但国内允许进行商业化种植的只有转基因棉花和转基因木瓜。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两会”期间表示,目前中国没有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作物商业化种植,违法、违规种植均被严格禁止。
根据千讯咨询发布的《转基因检测产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缓慢,主要由于技术不具备竞争力和转基因被“妖魔化”。“转基因作物商业化需要技术储备作为有力支撑,培育出有竞争力的品种参与到国际市场上。此外,我国民众对于转基因接受程度较低,存在一些偏见。”针对个别地区违法种植转基因作物的情况,今年2月,农业部要求全面加大种子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转基因种子行为。但也有官员坦言,非法种植转基因种子的溯源难,幕后的种子公司很难抓到。
“我国人口众多,农业从业人员也多,集约化程度低,对监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转基因作物偷种如果不抓、不管、管不严,会造成市场混乱。虽然现在偷种用的是国外允许上市的品种,但未来会出现很多没有经过安全评价的作物,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是一个隐患。”罗云波指出,虽然我国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评价最为严格,但在监管上仍然存在疏漏。为了转基因技术能得到健康、良性的发展,需要加强监管,确保法规落到实处,让公众对于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怀有信心,避免这一技术最终被“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