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在品牌中心的主导下,三元、蒙牛、伊利、雅士利等11个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开始在北京5家药店以ATM机的方式自助售卖。但不过数月,药店ATM机卖奶粉模式就已夭折。据悉,几家药店现在并没有卖奶粉而是处于模式调整中。
对此,品牌中心主任许京表示:“我们原本就是要在6月底7月初调整售卖奶粉方式的,这是正常的调整,7月份就可以在药店专柜售卖奶粉了”。
作出调整也是形势所迫。该中心今年3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已有18个省市出台细则部署奶粉(中国奶粉行业调查研究及投资价值分析报告)进药店事宜,全国几千家药店开始售卖婴幼儿配方奶粉。但是许京承认:从全国的情况来看,1个店1个月只卖出六七罐的情况较为普遍,消费者购买的便利性、购买数量等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次是缺乏服务人员与消费者的互动。
奶粉进药店时,许京曾表示,11家奶粉企业都是产品直供药店,药店不收进店费、场地租金。如此减少了很多经销商环节,按道理药店奶粉价格比较低。但实际上,很多产品的价格比电商要高,有的甚至高出30%以上。
“药店渠道的价格要比商超价格便宜才能吸引附近的消费者,在国外一般药店价格要比商超价格便宜5%—10%”,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但是现在看来进药店的奶粉价格根本没有降下来。
改变销售模式不解决实质问题。“可能某些操作方有利可图才设置了这样一种奶粉进药店的模式”,分析师认为,药房里销售假药也是客观存在,奶粉质量的好坏与是否在药店销售并无关系。
对此,王丁棉也认同,他表示,下一步即便改成药房专柜形式销售奶粉,但也未解决方便性、安全性、依赖性等实质性问题,其结果也很难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