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的“乌龙指”之后,光大证券前日对伊利的做空研报又被业内人士称为“乌龙研报”。“希望光大研究员能够对乳制品行业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是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对上述研报内容表达的观点。
光大证券《伊利将遭遇低温奶、常温酸奶和进口奶的全面冲击》研报,在搅动资本市场的同时,也因基本事实不清和观点偏颇引起了市场的质疑。
该研报认为,伊利股份未来5年将遭遇低温奶、常温酸奶和进口奶三方的实质性冲击。伊利股份的常温奶经营战略将遭遇重大挑战,毛利占比71%的液奶将遭遇低温奶、常温酸奶和进口奶的持续高成长带来的替代风险,预计公司在未来5年将面临常温奶增速持续放缓的风险,公司将加快战略调整,加大在低温品项上的资本和费用支出。
由此,预期伊利股份2014~2016年EPS为1.99元、2.04元和1.90元,6个月目标价22.7元,对应2015年11倍市盈率,给予“卖出”评级。
对于上述研报内容,伊利相关负责人认为,低温奶的全国布局需要铺设全国的冷链运输网,加之消费习惯不容易调整,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较难改变常温奶为液态奶(中国液态奶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大头的事实。
进口奶方面,伊利相关负责人表示,它只会作为国产奶的一个补充。其透露,进口奶从运输、冷藏等环节过来,就需要浪费两个月的时间;加上为运输、冷藏等成本的考虑,进口奶也不可能全面替代国产奶成为增量主力。
此外,乳制品业内人士也对该份研报表示 “不理解”。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上述研报中使用数据有些片面。比如,研报中写到,进口液奶预计2014年达到30万吨,可比36亿元国产奶收入,其在电商渠道只求规模不求短期盈利的商业模式下低价快速渗透,并激发全渠道加快布局进口奶。一方面直接摧毁伊利蒙牛的常温奶概念升级盈利模式,另一方面将逐步替代国产常温奶成为增量的绝对主力奶。
但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2013年全年液态奶进口19.5万吨,同比增加91.6%,进口额为2.7亿美元,同比增加91.2%。据奶业专家王丁棉透露,去年国内液态奶消费有两千多万吨。奶业专家宋亮表示,按照这样的算法,进口奶占液态奶份额甚至不到1%。而即便在2014年进口液奶能达到30万吨的量,其市场份额也只能在1%左右,“根本无法替代国产牛奶。”
除了“进口奶替代国产奶”这一观点之外,上述研报中的“低温奶替代常温奶”以及“常温酸奶替代金典和特仑苏”两个观点也受到质疑。
在宋亮看来,常温酸奶也无法替代金典和特仑苏,更多会抢占乳饮料、低温酸奶的市场份额,而非牛奶的市场份额。陈渝认为,牛奶的营养价值与酸奶的营养价值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根本谈不上互相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