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装奶提价,鲜奶产区频现“奶荒”,刚刚复苏的民族乳业又迎来新一轮波动。有些乳企一方面通过高价等手段“抢奶”,另一方面不断匹配其他企业的报价,来保住自己的奶源基地。这不禁让人追问,刚刚复苏的民族乳业怎么了?
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景海说,中国乳品(乳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质量总体是好的,一些不具备生产合格乳制品条件的企业已陆续被关停,行业得到整体提升,一些适合亚洲人消费的新产品在国际处于领先水平。但中国乳业仍背负“三座大山”,现正走在洗牌期的十字路口。第一座“大山”是“洋奶粉”低价冲击国内市场,使国内乳品企业生存艰难。第二座“大山”是我国奶业存在“先天不足”,奶农与企业至今仍未形成有效利益联结机制。消费者的信任危机是制约民族乳业第三座“大山”。
奶源基地是乳业振兴之基。据统计,2008年全国有奶农260多万户,2012年只有不到200万户,2013年奶农的数量估计还要下降10%至20%。国家曾提出要在2011年底实现企业自建牧场70%的目标,但至今全国大小规模化牧场加起来不足4成。王景海分析认为,到今年年底前,国内奶业市场处于市场分割的洗牌期,谁掌握了奶源,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民族乳业的出路在哪?一些专家、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的关键,是提振消费者对民族乳业的信心,消除对洋奶粉的盲目追捧。
在当前奶业发展形势下,有专家建议,应尽快研究制定乳制品贸易保护政策,降低国外乳品企业对我国民族奶业的冲击。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建立乳品企业与奶农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中国奶业“强筋骨”、“练内功”的关键。应引导乳品加工企业和奶农构建奶业的产、加、销利益联结机制,使奶农与企业签订长期稳定的原料奶收购合同,提高奶农在奶业链条上的话语权。
中国奶业要长远发展,《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与国际接轨是必然趋势。王景海认为,争取用两到三年时间,达到与欧盟《生鲜牛乳收购标准》的水平。这不仅能促进乳制品行业良性、健康发展,也能提高中国奶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