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四川省食品安全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局面,今年该省将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会上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签订了“2012年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书”。
去年四川省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09.6万户次,查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5294起,捣毁私屠滥宰、制假售假、“地沟油”熬制窝点358个,移送司法机关19起,涉案金额7.5亿元,挽回经济损失1816万元,处罚金额2493.3万元。公安机关破获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285起,在侦案件2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87人,涉案金额约7亿余元。特别是国务院食安办和公安部挂牌督办的成都“4.19”特大制售“瘦肉精”案件,查处生产销售“莱克多巴胺”高达1.2万多公斤,涉案金额1500多万元。宜宾市破获的“10.25”制售假冒五粮液系列团伙案,缴获假冒五粮液等名优白酒3.3万余瓶,各类商标、防伪标识及包装材料25万余件(套),涉案金额高达3.9亿余元。四川省对大米、食用油、调味品、肉制品、饮料、糕点、酒类等群众消费量大的食品,以及社会关注程度高的瘦肉精、三聚氰胺、兽药残留、渔饲料禁用药品、农产品产地环境等,加大了抽检频次。去年全省共抽检128.1万个批次,抽检合格率均达到90%以上。四川省各地、各有关部门针对重点食品和食物中毒高发季节,开展食品化学污染物、食源性致病菌及食源性疾病监测,分别覆盖全省人口数的71%、55%、14%。监测食品24大类69种,采集样品5376份,获得数据22431个。
四川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构建与时俱进,去年9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单独设立了省食安办(常设机构),省、市(州)和县(市区)三级政府都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了目标考核、纠风工作和社会综合整治专项内容,普遍推行了食品安全行政问责制、责任追究制和重大食品安全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制,层层签订了责任书。各级财政部门加大了对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专项整治、宣传培训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四川省财政去年下达中央和省级食品安全专项资金达2.75亿元。
与此同时,四川省各地、各有关部门注意加强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报送和发布管理,避免了舆论误导。省上和部分市(州)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吸纳各行业专家350余名。加强了食品安全应急预警、反应等工作机制建设,组建了由35名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队伍,开展模拟应急处置演练,锤炼应急处置能力。
国家商务部、省商务厅将成都、遂宁、绵阳、泸州、资阳五个城市,作为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建设试点。成都市投入1.26亿元,在生猪产品和蔬菜流通领域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应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从养殖、屠宰、流通、消费全链条的信息化追溯网络,率先开发了可溯源电子秤,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成都市肉类、蔬菜信息化监管覆盖点位已达10794个,基本实现肉类全覆盖、蔬菜重点场所覆盖(4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7个农产品二级批发市场、50个城区标准化农贸市场、83家农产品销售超市和商店、92家蔬菜定点生产企业、550家餐饮单位),做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可溯源管理。四川省已普遍推行了自制火锅底料使用食品添加剂备案公示制度。成都等地还实行了5桌以上家宴、农村坝坝宴申报和专人现场指导制度。
会议提出了2012年四川省食品安全工作目标:一是全省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责任事故。即不发生系统性、行业性、区域性重大食品安全责任事故,食品安全一般事故率稳步下降,最大限度地遏制各类严重违法违规问题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二是全省食品抽检总体合格率稳步上升。粮油、农产品、水产品、进出口食品和保健食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左右,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餐饮等环节抽检合格率上升1个百分点。三是争创全国食品安全工作的一流省份。将食品安全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营造人人放心、满意的食品消费氛围,创建优良的食品工业投资环境,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快速发展。
会议提出了2012年四川省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将着力抓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企业主体行为规范、监管体制机制构建、预警监测应急处置、食品安全责任落实、食品安全宣传引导等六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