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4月份,随着美国播种报告和月度供求报告尘埃落定,市场侧重点逐步转移到当季南美供给集中和需求层面,而随着中国释放豆类和油脂储备的消息不绝于耳,最新版本是政府将向五家企业投放300万吨国储大豆。
那么,在外部供给集中和国内储备调控下,国内豆类油脂将何去何从呢?
季节性供给集中,市场进入去库存阶段。4月美国农业部报告上调了全球大豆产量257万吨,库存消费比上调至17.2%。马来西亚毛棕榈油产量连续3个月增加,3月份库存较1月份增加19万吨,季节性产量增加表现凸显。由此可见无论是大豆还是棕榈油,季节性的供给集中阶段,使得市场进入库存消化阶段。
储备调控力度短期压制市场人气,但成本平台提升起支撑作用。为了防通胀,稳定物价水平,中国自去年10月份开始,一直延续储备释放,但大豆拍卖和国储菜油拍卖的结果迥然不同。截至2011年4月13日,国储和黑龙江地储共分23次拍卖55万吨大豆,成交率41%,成交均价3800元/吨(同期黑龙江新豆价在3880元-3900元/吨);菜油分11次拍卖128.42万吨,成交了87.37%,成交均价在9395.4元/吨(同期四级菜油价格在9800元-10500元/吨)。可见,大豆和菜油拍卖价格与当期现货价格差异,是造成两者成交水平不一致主因。
据悉,国储释放300万吨储备大豆,占中国全年大豆消耗量4.76%。据中国储备情况和时间推算,本次带有明显陈豆出库性质。在南方油厂亏损幅度在400元/吨背景下,只有本轮拍卖价格真如市场传闻达3500元/吨,才能让油厂保本压榨。
需警惕的问题是,随着300万吨储备大豆释放,国储库存下降,在最近两个年度收储大豆价格分别上移至3800元/吨以上,后期无论是从量还是价格优势上,储备调控力度将被削弱。
油籽油料成本上移,支撑性后期会逐步体现。连续跟踪进口美洲大豆,从2010年10月份迄今,进口成本已从前期3200元-4000元/吨,提升至4000元-4700元/吨,涨幅在700元-800元/吨。国内新油菜籽,农户的普遍心理预期为2.5元/斤,较上年1.95元/斤收购价格,呈上移态势。
下游刚性需求和盈利周期,有助后期价格传导。中国逐年提高增加的油料进口数量,除了人口、消费和城镇化增加的油脂消费刚性,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是中国对动物蛋白消费增加折射到植物蛋白领域。从2010年度7月份开始,中国猪粮比连续维持在5.5:1的安全范围,养殖业利润延续,将有助于上游成本增加的下游传导。
全球油脂油料周期性库存消费比下降,2011年度夏秋之际仍具反弹动能。今年外部宏观环境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资本将着重评估不同投资领域的投资的风险收益比。低库存和消费高增速背景下,2011年第二和第三季度,市场侧重点将集中到刚性需求和夏秋北半球天气领域,一旦终端消费启动,若叠加北美天气升水,在春秋时节交替时刻,低库存将助燃豆类油脂的年度反弹幅度。本次抛储影响时效预计在1至2个月。
若第二、三季度美豆维持在1350美分-1500美分区间偏强震荡,随着国内消费启动,库存逐渐下降,上游远期成本支撑,笔者预计豆类油脂总体会延续慢牛攀升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