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非遗工作与国家有关战略实施进行了有效对接,为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扶贫与振兴、促进消费升级、“一带一路”建设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纺织非遗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各民族世代相传的纺、染、织、绣、印手工技艺和民族服饰的历史文化精髓,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设计与品牌机构、高等院校、新闻媒体对纺织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已得到统一。
发挥各自的作用并且形成合力,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纺织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纺织非遗事业发展开始形成良好的社会及行业氛围,尤其是高等院校在学科建设、调查研究、研修研培、设计融合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创新,为纺织非遗事业提供了一定的人力资源。纺织非遗事业正在逐步形成传承链条和推广体系。非遗传承人及传承人群、非遗保护与研究机构、时尚设计与品牌运作、资本注入与园区建设、社会公益慈善活动、行业展览与时装周等,通过各种传承传播方式和平台整合资源,逐步形成纺织非遗多元化的传承链条,共同促进纺织非遗事业发展。
特别是设计师群体深入乡村田野获取大量非遗元素,用心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设计融合,在国内外时尚舞台上展示对中华多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和挚爱。纺织非遗在不少民族地区与脱贫攻坚、扩大就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并且发挥了积极作用,给成千上万的留守妇女和手艺人带来了收益和尊严,“妈妈制造”、“签约绣娘手工坊”、“深山集市”等就是成功的运行模式。
老百姓对纺织非遗商品认知度也有所提高,通过展览展示、时尚发布、现场体验、商业推广、网络销售等方式,在诸多市场推广平台上,既获得精神领域的享受,有也物质方面的品味和满足,消费正在成为纺织非遗事业发展的重要市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