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出口形势难言回暖 纺织企业进入战略调整期

2009-05-07 09:10阅读:75

作者 : 千讯   来源 / 转载

字号
在庞大的展厅里,原本令人赏心悦目的各种服装和纺织品,眼下似乎都被金融危机抹上了些许的灰色印迹。在第105届广交会上,三期所展出的纺织服装行业的成交状况不容乐观。 

    来自海外市场、中国企业和商会、主要省市主管部门的意见普遍认为,种种信息显示,尽管频吹政策暖风,但受限于国际市场尚未“触底”,今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难言转机。 

    政策暖风难阻市场寒流 

    在交易会上,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此前国家政策面频吹暖风,对广大纺织企业渡过难关起到了很重要的扶持作用。 

    “国家连续提高纺织品行业的出口退税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出口企业的产品议价能力。”广州市中之豪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志勇接受采访时表示,尽管有意见认为出口退税的利益部分归了外商,但总体看,有关措施对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保住已有的市场份额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尽管政策面暖风频吹,但全球市场持续萎缩的局面不改变,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出口形势就难言好转。 

    据中国纺织商会近期的调研数据显示,由于欧美客商进一步压价,今年1至2月,企业订单的总量减少20%至30%,订单价格普遍减少20%以上。外界有各种消息透露,今年3月份纺织服装出口订单出现了回暖的迹象。对此,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王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3月纺织服装出口似乎好一些,但这更多是一种随机的、临时的、局部的,不代表转变,4、5月依然很难说。企业分歧也很大,有的说4、5月份可能会好起来,有的说4、5月份可能会更差。” 

    据他透露,去年中国做纺织服装出口的企业有5万多家,今年一季度,这个数字缩小到4万多家。纺织服装龙头企业之一的上市公司江苏舜天副总经理曹小建说,从本届交易会的情况看,欧美客商下单意愿普遍不强,而且小单、短单居多。 

    “考虑到全球纺织品市场的分布特性,我国全年纺织品服装出口要想实现增长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但也不排除圣诞节前市场转暖的可能。初步判断全年的出口额可能在正负5%之间波动,偏向于负增长。”他说。 

    王宇介绍,今年纺织企业的订单不够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对200家大型纺织企业的调查显示,这些企业上半年的订单均下降了20%到30%。 

    “目前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在我国相关产业政策调整后,过去一段时间内受国内外复杂因素影响而流失的大订单会回流。”王宇说。 

    1%退税为何困住众多纺织服装企业 

    在市场继续萎缩的同时,出口产品的单价也在下降。广州纺织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时尚服饰分公司的人士说,公司已将报价下调约15%,可是客户还是嫌贵,许多来自欧美的客户提出减价一半的诉求,预期今年专门销往欧美市场的高质量毛衣生意很难做。 

    一些企业反映,由于市场萎缩,相对中高端的梭织品需求减少,而较低廉的针织品需求量在增加。在单价下降的同时,“1%的退税”成了众多纺织企业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所谓的“1%”,是指今年4月1日起再次调高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时,并没有如同一些企业此前预想的那样,从15%一步调到17%,而是调整为16%,留下了1%的小缺口。 

    然而,就是这1%的小缺口,却让不少纺织企业“受伤”。有市场人士告诉记者,这是因为不少企业根据17%的退税幅度压缩了利润空间以争取订单,结果需要自己为外商“买单”。 

    “服装纺织行业的毛利率太低了。”王宇说:“出口退税的一半以上可以说都给了外商。” 

    他介绍说,同以往纺织品3%、服装5%的毛利相比,现在两者的毛利率已经跌到了1%、3%。 

    他同时指出,广大纺织服装企业还必须面对汇率变动、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来、产能全球转移等诸多问题。 

     纺织企业进入战略调整期 

    一些市场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看来,危机和此前的系列政策调整一样,迫使我国纺织企业进入了战略调整期。 

    “中国企业的机会在哪里?最大的机会是产业链完善、经验丰富带来的良好能力,别人接不了的短单、快单、低价单、难单,只有中国企业能接,这里面还是有利润的。”王宇说。 

    广交会上的迹象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国纺织企业,已经完成了从简单的OEM到建立起自己的设计团队的变化,不少企业短期内推出的样品已经足够让外商挑花眼。 

    受金融海啸的冲击,为了弥补海外市场上的损失,不少企业将目光转向了潜力较大的国内市场。 

    “一些纺织企业迎难而上,走得更远。”王宇说。他介绍说,目前一些中国企业开始在生产营销环节中承担更多的任务“有的企业甚至将物流业承担起来,能保证产品实现从中国工厂到海外制定门面店的订单、制造、运输、补货等一条龙服务,国外客商只需要负责‘卖’这一个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针对纺织行业是夕阳产业的说法,王宇说,事实上,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产业仍然“前景广阔”,比如在工业用纺织品方面,我国不少企业技术就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 

    他说,危机考验的最终还是企业自身的生存能力,“从全行业的角度看,本次危机之后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优胜劣汰、保持在2万家左右的规模,是比较理想的结果。”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5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