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报纸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显示,相对集中的停刊潮引发报纸“寒冬论”和“衰亡论”的周期性出现。一些论调将原因简单归结为纸媒跟不上技术趋势,注定灭亡,将媒介技术与媒体机构相混淆,对一些纸媒融合发展取得的成绩视而不见。还有一些论调更是将报业停刊潮的原因引向体制,认为是这些报纸市场参与不足造成的,却忽视了很多停刊报纸都是市场化运作的都市报和行业报。“预言”急于自我验证,而缺少从历史、全局进行考察和仔细分析,不仅给主流媒体从业者乃至有志于新闻事业的高校学子们当头泼了冷水,还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消极、无益的舆论。
一些报纸的出场与退场都是改革与市场的选择
从改革开放40年报纸种类发展变化的曲线可以看出,在1988年前后,我国报纸种数大幅提升,从几百种增加到1千多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都市报和行业报大量出现,报纸种数迅速向2千种迈进,即便到了2017年,经过一系列调整,我国仍有1800多种报纸。但进入到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站和移动客户端的高容量,新闻形式的丰富度,人们获取方式的便捷性,都是作为媒介技术形态的报纸难以比拟的。根据CTR-CNRS全国城市居民调查(2012-2017年)的数据,报纸的阅读率从2012年开始一路走低,从2012年的53.9%下降到2017年的29.8%。人们越来越多地从新媒介渠道获取信息,年轻人更是如此。以往人们在10份报纸上看到的内容可能都不及一个网站或客户端丰富,也不如网络媒体来得及时、方便。这彻底改变了报纸的市场供求关系,转型在情理之中。
报纸的困境概括为三个原因:一是体量大,都市报都是日报,投入和预期收益都远远大于非日报,一旦报纸市场发生变化,将首先受到冲击。二是基数高,都市报充分享受了市场化、产业化大发展和国家经济繁荣带来的巨大甜头,一旦在经营上出现波动,其幅度也必然剧烈。三是同质化,同城多份都市报的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目标受众、市场覆盖、报道内容、编辑风格、盈利模式都很相似,在政府扶持、阅读选择和受众刚性需求等方面皆处劣势,冲击在所难免。
2005年前后,出现了报业“寒冬说”“拐点说”。但这之后,经过差异化调整,“一城五报”的格局又维持了十余年。然而网络传播、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都市报所擅长的社会新闻、家长里短、舆论监督等价值被淡化。读者阅读报纸跟上网没有什么区别,而且网络上的信息都能免费获得,还比报纸信息更快捷,检索更方便,更好参与互动……失去了读者,也就失去了市场。所以,从这一角度看,目前一些都市报转型、退场都是顺应技术和市场变化的必然。从某种程度上看,专业报、行业报更适应传媒专业化、垂直化、分众化的发展趋势,如果发挥好长期积累的资源优势,做好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前景依然光明。
用改革创新思维寻求报业的未来
从2004年至2018年,我国报纸行业的调整远算不上“衰落”,也远算不上“寒冬”。但是,这不意味着我国报纸行业,特别是都市报和行业报可以放慢转型步伐。一方面在网络渠道等分流下,报纸广告“蛋糕”的总体规模在缩小,已经出现了负增长;另一方面,新闻纸价格逐年提高,报纸成本负担越来越重。所以,报纸转型所要做的,一是开源,创新盈利模式,摆脱对广告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依赖;二是节流,减少印刷成本,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在目睹报业停刊的同时,我们更应意识到市场化报纸因顺应改革而产生和发展,必然也可以通过深化改革而焕发新的生机。在为一些熟悉的报纸退场而感慨时,人们更要看到一些报业顺应技术发展趋势,主动加快数字化转型和媒体融合进程,通过自我革命寻求光明的未来。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顺应改革、自我改革必然会推动报业不断深入发展,最终实现脱离了“纸”的“报”,仍然能够让品牌和公信力持续发展,在新时代继续承担起媒体的职责使命。
相关研究报告
报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报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
中国报纸行业发展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