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下滑、成本增加、利润难保,中国彩电业度过了极其艰难的2017年。但,六大企业得以保全,市场格局基本未变,中国彩电市场还是中国品牌的江山!中国彩电业面临的真正困难不是某些互联网品牌的“搅局”,不是某个资源企业的“胡搞”,也不是几个外资品牌的强势回归,而是消费者对电视这类产品的远离。
中国彩电企业近几年看上去“时运不佳”:互联网品牌利用资本武器进行的各种搅局随着乐视神话的破灭刚有所消停,富士康又带着夏普品牌强势搅动大尺寸市场。2017年中国彩电市场销售量下滑7%(中怡康数据)的背后,是去年前年互联网品牌价格大棒下消费者需求的提前透支。同时,房地产市场调控阻隔了新需求的产生。
透过上述现象,至少可以形成以下认识:一、作为消费电子的一个部分,彩电的消费方式正在变化中。互联网企业正是看中彩电对互联网视频和应用的承载才大举进入,前仆后继。二、这个变化中的市场仍然被看好,才有新生力量、电子巨头企业和资本的不断加码。三、以六大中国彩电品牌为核心的中国彩电产业核心实力不强、技术及上游话语权不足,才让人认为有机可乘。
同时,从结果看,“时运不佳”并没有伤及根本,各彩电企业竞争力有所增减但市场格局基本未变,我们在暗自庆幸之余还应该思考——真正的变革恐怕才刚开始。同为消费电子领域,手机行业发生了诸如摩托罗拉、诺基亚这样的世界级巨头的退出事件,在国内市场也经历了华为、vivo、OPPO对酷派、联想等的全面替代,这些变化源自手机消费方式从通话(功能手机)向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转变,同时伴随着通信制式从3G向4G的跃升。
彩电市场面临的局势其实类似。智能电视年销售渗透率虽然已达到85%(中怡康数据),但是,真正的使用黏性还不大,彩电消费方式正经历从普通收视到以智慧家庭为核心的“家庭互联网”转变。同时,作为彩电业根本的显示技术也在更替中,LCD向OLED或者其他新兴技术转移已是大势所趋。
那么,彩电市场会发生地震级的格局变更么?只能说,从全球看,夏普被富士康收购了;从国内看,小米等新兴品牌确实正在占领部分市场,其他的想象空间,就留给我们且行且看了。手机发展过程中,人们与之关系越来越紧密,彩电则正在被消费者疏离。电视开机率问题近两年提得少了,但事实上,这一问题越来越严峻。
新的显示技术和消费电子产品还在兴起,柔性、激光、全息……新技术有可能让原来的彩电产品形态具有不复存在的意义,智能音箱、智能头显、短焦投影,这些已经在眼前的消费电子产品也可能是电视机的“替代品”。谁能保证亚马逊Echo Show将来不被年轻一族拿来看视频呢?!人工智能正在向全领域渗透,它将对全社会、全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包括彩电。
而这些不确定因素,也正代表着彩电业变革的机会。是的,彩电业不乏机会:消费者看上去与电视机疏离,但视频需求不降反升;从孩子的教育到老人的陪伴,人们对屏的依赖越来越强;小屏对身心健康的威胁正在显现,客厅成为家庭中心的意识正在觉醒……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恰好带来改变一切的可能。
谁能抓住机会?2005至2007年间几次与手机界大佬“煮酒论英雄”,当时最实在的观点是“我们这票手机企业,最后胜出的只能是中兴华为”。当时华为对手机还没那么重视,渠道战略一直摇摆,但对技术的研发没有减少。彼时,手机圈赚钱容易,但经营者已经认识到技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是高科技企业的本质需求。
根据千讯咨询发布的《彩电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显示,在彩电业的变革中,也是技术型企业更有机会。华为海思拥有很强的电视芯片研发能力,京东方拥有上游屏的研发能力,所以这两家企业切入电视整机有实力有想象空间,当然,也不断有传闻和实践。技术型整机企业也有机会。索尼电视能“咸鱼翻身”因为它研发出的电视产品比采用相同显示屏的产品更胜一筹。以海信为代表,六大中国彩电企业能一路过关斩将保持现有市场地位,30年的电视研发经验是支撑。直接拥有最终用户的内容、渠道等平台类企业似乎也有机会,但这类企业更适合抓住新兴形态的智能终端产品切入,目前的彩电市场已无空间。
最后,业务延伸,拓展相关B2B领域。技术能力弱一些的向商用显示领域拓展,强的向端到端行业解决方案方向转型。凭借技术积累、供应链优势和品牌沉淀,彩电企业机会很大。面板价格下行,市场有所回暖,技术路线渐清晰,2018年彩电业的日子可能比2017年好过一些。正因如此,才是认真思考和布局,应对未来变革的时候。2018年,将是决定中国彩电业未来走向的关键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