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中国式重组”

2009-07-18 09:10阅读:73

作者 : 千讯   来源 / 转载

字号
6月19日到7月5日,不过半个月时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经济形势调研中,连续考察了唐钢、济钢、太钢三家钢企,指出必须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兼并重组。频率之高、关切之重,在其任职总理以来,也属罕见。

钢铁业兼并重组这出大戏,已经唱了多年,但产能逐年庞大、联合重组效果清淡,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于6月15日表示,为引导和规范钢铁企业的重大兼并重组行为,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条例》。

本报记者也从工信部原材料司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工信部目前正展开调研,对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这一对相生相伴的命题,研究制定相关条例细则,将于今年底前出台。

“现在是联合重组比较好的时期。利润丰厚时期去重组别人,困难比较大。现在是困难期,在亏损、接近亏损或破产时,拉它一把可能容易一点。另外大家也认识到,企业不做大做强,想增加竞争力很困难。”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这样认为。

这半年来,大小钢企对于兼并重组这一大势的意识越渐明晰,但对于重组进程而言,却因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大钢企亦应接不暇。

在中投顾问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看来,我国的钢铁业重组之所以已经进行了若干年,但却始终难见明显成效,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就是众所周知的中央、地方利益博弈的症结;其次,近一二十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对钢铁的刚性需求,也是地方中小钢企能长期生存的最直接原因;再次,我国钢铁业目前的重组模式,除了企业之间的兼并之外,就是淘汰落后产能。”

诸多原因,使中国的钢铁业重组出现了四种典型模式。

1.省内重组模式

2008年上半年有一张史无前例的进度表:3月17日,宝钢、武钢分别通过广东湛江和广西防城港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审批;3月26日,山东钢铁集团在济钢和莱钢集团合并的基础上挂牌成立;6月11日,由唐钢和邯钢牵头组成的河北钢铁集团挂牌;6月28日,引入宝钢的广东钢铁集团宣布挂牌;9月3日,武钢和柳钢重组成立的广西钢铁集团挂牌。

“这轮(2008年上半年)重组高潮出现是因为外部环境变化相当剧烈。”当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杨建龙告诉本报记者,“来自能源原材料价格和国内宏观紧缩的压力合到一起,钢铁企业于是不约而同选择抱团,即可通过上中下游产业链的贯通、生产规模的扩大、区域布局空间的调整来寻找出路,是被动也是主动的选择。”

另一个夺人眼球之处,则在于山东和河北两大钢铁大省,开始了省内重组的新尝试。秘而不宣的准备工作酝酿了多时。

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仁元对山钢集团有十六字期待:“资产重组、淘汰落后、调整布局、提升档次。”目前粗钢产能仅占省内40%的山钢集团,未来需达到70%以上的占比,并使沿海钢铁产能提高到50%以上。

姜谦对本报记者指出:“省内重组模式如果说能真正实现一省范围内资源的重新整合,实现落后产能的被淘汰,那当然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结局。”

有鞍钢与本钢煮了四年的“夹生饭”,实质性进展目前仍处于“力促”阶段的前例。姜谦觉得不安的是:“不少省内重组模式下的钢铁集团只如同一个松散的联盟,并未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只是在形式上挂了个牌子,各成员依旧走的是原来的套路。这样的‘整而不合’,不如不整。”

不过,业内似乎更加愿意把河北钢铁集团视为“实质性重组”的新典范。

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认为:“河北钢铁集团实现了产供销、人财物统一管理的真正联合,这才是一个集团的基本架构。当然,在目前情况下离统一规划、淘汰产品的安排还有一定距离,但是从整个操作过程来看,它成立的时间最短,就做到了几个统一,其它的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河北钢铁集团副总经理田志平也表示,河北钢铁的成立经过了详细而缜密的考虑。

“首先,这是一场权力再分配的革命。是企业联合重组过程中,企业必须要克服的难处之一。河北钢铁在新成立的销售、采购、国贸等总公司,都选任公认最能干者担任领导职务。”他表示,“其次,整合方案一定要做细:在人员选配和专业公司体制上,都要考虑到位。”

以销售为例,由于此前河北钢铁旗下存在5家销售公司,去年销售钢材量达3300万吨,今年预计近4000万吨。河北钢铁选择了总公司制,并且采取统一销售模式,按棒线材、热板、冷板、中厚宽板、型钢这五大品种,打造起5家专业销售公司,各司其职。

据田志平介绍,目前公司将华北市场定位为“第一主打市场”,以40%这一拥有“相当大话语权”的市场份额,维护市场秩序、打击价格炒作。“很多企业的定价都已经习惯性瞄准河钢,这样价格就形成了稳定。”他告诉记者,仅此一点,河北钢铁就受到了中钢协的多次认可。

2.跨区重组模式

相比于省内重组模式,姜谦更倾向于跨区重组。“跨区重组应该是未来国内大型钢企可以运用而且是必须去运用的一种方式。要做到使产业的集中度提高,使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这种方式应该是最佳途径。”

2007年1月16日,宝钢集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就增资重组 八一钢铁(行情 股吧)集团举行签字仪式,开创钢铁业实质性跨区重组的先河。

在安静一年后,这一跨区重组的模式再度掀起浪潮。

2008年3月17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同意广西与武钢、广东与宝钢开展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和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前期工作,南方钢铁整合大幕终于开启。但这一纸批文,宝钢等了三年多,武钢也等了两年多。

早在2005年12月,武钢与广西国资委签署重组协议书,双方拟以推进防城港项目为中心成立武钢柳钢(集团)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武钢以现金出资51%,柳钢集团以全部净资产出资,占49%的股权。并以此作为中国开发北部湾沿岸、推动与东南亚国家贸易往来计划的一部分。

此后,武钢继续推进其中西南战略和跨区重组的目标,于2007年8月1日与昆钢集团正式签署战略重组框架协议。昆钢股份向武钢集团定向增资扩股,武钢以现金入股成其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昆钢集团的第二大股东。

等待审批的漫长过程中,政府部门的两难处境有所体现:一方面,需鼓励大型钢企合并重组,另一方面,却要抑制钢铁产能过快增长而严格控制大型新项目的上马。但大型钢企的合并往往是与新的钢铁项目建设相伴生,甚至以后者为前提。

武钢党委宣传部主任白方早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认为:“国家产业政策出于解决资源浪费、市场分割、包括加强在国际的矿石资源话语权等方面的初衷,一直希望压缩关停小的钢企。而我国一直在推进的大产业联合重组,尤其是在沿海领域的项目,也需要有一个过程。”

结合点终于被找到。国家发改委要求武钢与柳钢重组的前提,是淘汰落后炼铁能力540多万吨、炼钢能力910多万吨;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一期正式投产后,年销售收入34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5万个。此外,还有围绕这一项目近150个上下游配套项目得以洽谈。

同样,宝钢兼并重组广钢、韶钢,开发湛江钢铁项目的前提,也是广东省内淘汰落后炼钢能力1000万吨。其中广钢淘汰全部炼铁、炼钢和轧钢生产能力,整体搬迁;韶钢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高炉和小转炉,实施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这种联合重组,通过重大项目上马与相应落后产能淘汰结合,从而达到结构调整的目的,被业内视作国家产业政策的又一创新模式。

对于武钢而言,这次意义非比寻常的跨区重组,不仅实现了产能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在自身战略布局上实现了内陆和沿海的优化配置,其超过80%依赖度的进口铁矿石内陆运输成本劣势也将得以消解。

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曾表示:“临海发力,不仅为武钢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提供了契机,而且为武钢确立国内钢铁巨头提供了舞台”,“三年以后的防城港就是一个年产1000万吨、涵盖了21世纪冶金先进技术的中国钢铁基地。”

在武钢规划中,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将主要生产高附加值的热冷轧薄板带钢和热轧宽厚板产品,市场主要瞄准进口替代和在西南地区有供应缺口的高端产品,包括东南亚和中东市场。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给钢铁市场带来重挫,跨区重组和项目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又受到了来自市场的阻力。

据记者了解,武钢、宝钢在南方两大千万吨级钢铁精品基地的前期准备工作都已基本完成,只待相关部门最后一声令下正式开建。此外,首钢与河北钢铁集团合作开展的曹妃甸项目也还待开锣。

按照《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所言,利用深水良港、结合产业重组、建设大型钢铁集团的脉络已然可见。

2009年7月2日,工信部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原材料工业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推进钢铁、黄金、有色等行业的跨地区、跨所有制改革重组。其中,“尽快消除制约企业兼并重组的体制和政策障碍”的条目,尤为引人注意。

因为这也紧扣2009年《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下称《规划》)要求,“通过体制创新,努力消除影响企业重组的财税利益分配、资产划拨、债务核定和处置等体制性障碍,为推动钢铁企业集团化发展和实现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时,上述工信部原材料司官员也告诉本报记者:“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都需要进行全国一盘棋的考虑,尤其是跨地区的重组比较麻烦。我们所坚持的原则:并不提倡拉郎配,而是在相关企业符合重组的前提条件下,加以一定的政策引导。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就淘汰落后研究出一套综合性的配套措施,辅以环保、法律、行政命令、财政支持等多项手段。”

然而“跨区重组也有劣势”。姜谦指出,“由于涉及到的利益方众多并且很难去协调,导致此类重组的进程缓慢。而且即使勉强为之,也可能会在具体经营中出现权力、利益等方面的争斗,进而导致效果大打折扣。”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4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