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埋下巨大的市场隐患

2009-06-16 01:54阅读:63

作者 : 千讯   来源 / 转载

字号

   


    钢价连续数周上涨刺激急于转亏为盈的钢铁企业全面开工,5月粗钢日均产量创年内新高,令产能过剩日益加剧。而库存升至高位及成本上扬亦显示钢企或将陷入“两头受挤”的窘境。 

    统计局周五公布5月粗钢产量达4646万吨,同比增长0.6%,环比增长达7%,日均粗钢产量149.87万吨,创年内新高,相当于年产粗钢5.47亿吨,远高于去年粗钢5亿吨的产量,亦远超今年4.6亿吨的粗钢产量目标。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投资拉动的需求回暖明显,但库存增加表明需求回暖速度无法跟上新增钢铁产量的步伐,而新日铁与力拓达成铁矿石下跌33%的协议,因该价格高于目前现货价以及中方的期望价格,因此在提振钢材价格的同时亦将提升钢企成本,尤其是大型钢企,他们还不得不面临高端钢材产品过剩明显的额外冲击。 

    “当前中小钢厂的利润比一季度有明显好转,但大钢厂仍处于扭亏状况,盈利很低。”分析人士称,大钢厂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因为板材价格迟迟起不来。 

    中信证券报告指出,钢企未来盈利状况仍需看下游需求恢复程度,以及由此带来的价格上涨幅度,预计大部分企业下半年可以扭亏为盈,但全年仍为微利。 

    分析人士指出,宏观数字在支撑钢铁需求,比如固定资产投资、PMI(采购经理人指数)以及汽车产销数量都比较好,这些政策还是对钢材产生了拉动作用。但投资拉动的需求以长材方面为主,用于制造业的板材需求只稍有起色。 

    不过,也有分析师担心,虽然最近钢材价格上涨,但钢材需求还谈不上强劲,目前钢铁行业的关键是其本身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开工率比较高,但需求相对往年弱,今后还是会对市场形成供应压力。 

    钢价自今年4月低点以来连续上涨,以上海地区二级螺纹钢计算,已经累计上涨近13%,4.75热卷涨幅更是高达15%.宝钢日前宣布提升其7月主要钢材产品售价约10%.而受价格刺激,中国最大钢企——宝钢股价自4月底已经反弹近20%,鞍钢股份股价更是反弹约半。  


    浙商证券分析报告指出,目前影响钢铁业的不确定因素来自国际需求和铁矿石谈判,可关注下游行业回暖速度和程度较大的相关钢材品种对应的企业;具有地域优势、受益区域振兴、地方大型项目建设的企业;订单获取较多的企业等,比如武钢股份、八一钢铁、唐钢股份等。 

    钢材库存高企 

    分析人士指出,当前处于需求季节性恢复阶段,并不能表明需求全面回升以及持续恢复,但钢厂产量有增无减,已经超过了钢材的消费需求,这将对后市产生压力。 

    更重要的是,根据“我的钢铁网”对主要省会城市的钢材库存统计数据显示,5月钢材库存处于历史高位,根据测算,今年5月主要省会城市钢材库存比去年同期高出1000万吨左右,这说明产量偏高,需求无法完全消耗新增的产量。 

    库存高企亦为价格的下跌埋下伏笔,而试图通过控制产能的方式来支撑钢材价格似乎很难奏效,业内人士明确表示,现在让钢厂限产的难度很大,将来可能还是要通过市场方式来限制产能。 

    与此同时,新日铁与力拓谈成铁矿石价格下降33%,国内矿石价格预期将提升,尤其严重的是海运费价格暴涨,这无疑导致矿石到港价格将提升,那么成本提升对钢材价格将会有支撑作用,但从另一个角度,会提升钢厂的成本。 

    不过,受中国需求拉抬及原油价格前期持续反弹的全球贸易领先指标——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在经历一个多月的上涨行情後,上周掉头下跌,提前为中国商品贸易走向提供了指引。海关周四称,5月铁矿石进口达5,346万吨,低于4月的5,700万吨。 

    让利不让市场过剩压力加剧 

    急于转亏为盈的钢企不会放过任何市场机会,宁愿让利也不让市场,这令钢铁业产能过剩愈加严重,这与中国政府降低产能,控制产能过剩的目标背道而驰。 

    然中国政府三令五申控制钢铁产能过剩似乎只停留在政策阶段,在实施中却没有特效药,政府“拉郎配”式的兼并重组亦效果不佳,业内人士称,钢铁市场将不得不通过一轮更加惨烈的市场竞争来实现抑制产能过剩的目标,具有成本等优势产品的企业将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分析人士称,中国钢厂各自为战,尤其是大钢厂的经营压力会很大,因为国家刺激计划更多拉动长材需求,而用于制造业的板材需求尽管比一季度有所好转,但并不旺盛,且外需仍很糟糕。  


    此前,市场曾一度出现了竞争加剧的苗头,一大型钢企4月份将其优势产品——热轧卷的市场价格降至每吨2900元人民币每吨的水平,虽然後因市场有所回暖而顺势上涨,如果市场维持低迷,这一价格“将让一批钢厂亏得一塌糊涂”。 

    国际钢材低价回灌 

    一度在出口中频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中国钢企,今年将首次对进口钢材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而推动此次反倾销调查的则是国内钢铁业巨头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和武汉钢铁公司(以下简称武钢)。 

    日前,宝钢和武钢两家联手行动,向商务部正式提交了针对美国和俄罗斯两国取向电工钢的反倾销反补调查申请。 

    6月1日,商务部发布第40号、第41号公告,决定自即日起对原产于美国和俄罗斯的进口取向电工钢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决定自即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取向电工钢进行反补贴立案调查。 

    武钢宝钢联手反倾销 

    据了解,此次调查涉及的取向电工钢,又名冷轧取向硅钢,是一种合金钢平板轧材,为电力工业行业不可缺少的一种软磁材料,主要应用于各种类型变压器、整流器、电抗器及大电机等设备制造方面。 

    “目前全球生产取向电工钢的企业非常少,国内只有武钢、宝钢两家钢企批量生产。数据显示,2008年武钢和宝钢的产量分别为31万吨和1.5万吨,合计占国内市场约51%的份额。近年来,原产于美国、俄罗斯的取向硅钢产品进口剧增,但价格始终比国内价格低,这就严重扰乱了国产取向硅钢的正常市场价格,而且进口取向硅钢的量已经远远超过国内需求,这就导致硅钢市场价格大幅下跌,国内硅钢产量大幅减少。”银河证券钢铁行业分析师孙勇向记者表示。 

    记者从相关数据资料发现,武钢取向电工钢的价格在2.5万元/吨左右,而近期从俄罗斯进口取向电工钢价格大概在2万元/吨左右。特别是进入到2009年以来,中国钢材出口下跌,但进口持续升温。武钢方面表示,其上月硅钢产量锐减70%. 

    宝钢方面表示,该公司的取向电工钢生产于去年10月份上线,去年的产量是2万吨,而今年的计划产能为6万吨。外资钢企的倾销,显然成为宝钢完成这一产能计划的最大威胁。 

    武钢也面对同样的威胁,据记者了解,美国和俄罗斯这种低价倾销行为使武钢取向硅钢库遭到了较大的冲击,产品库存大幅增加,而且取向硅钢出厂价格一路下跌,硅钢生产濒于停产;公司投入巨资建设的取向硅钢生产线至今不能完全投产,已有产能无法充分发挥。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以及国内整个硅钢产业的健康发展,宝钢和武钢发起反倾销调查是必要的。”孙勇表示。 

    反倾销调查不可或缺 

    “日前,商务部已经与美国就反补贴调查事项进行了磋商,可见国家对取向硅钢等高附加值行业发展的重视。”中国钢铁协会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向记者表示。 

    记者注意到,商务部对于本次确定的倾销调查期为2008年3月1日至2009年2月28日,产业损害调查期为2006年1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此次反倾销调查、反补贴调查应在一年内结束,即于2010年6月1日前结束,特殊情况下会延长至2010年12月1日。 

    “反倾销立案调查的意义不在于最终征收多少反倾销税,也不是追究有关当事方的责任,而是在调查期间可以减缓进口的冲击,最终的目的是限制其今后的倾销行为。”上述专家表示,“宝钢和武钢的反倾销申请还有利于维护我国取向硅钢产业的合法权益,促进国内取向硅钢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 

    专家认为,美国、俄罗斯取向硅钢的产能均大大超出了其国内的需求量,因此,美、俄将出口作为其销售取向硅钢的主要手段。据了解,2005年,欧盟对来自美国、俄罗斯的取向硅钢展开调查,最后认定其持续不断的低价倾销给欧盟钢铁厂商造成了严重损失,由于美、俄的取向硅钢出口到欧洲受到明显抑制,两国就将产品转而向中国大量出口。 

    孙勇介绍:“今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钢材市场好于国际市场,使得大量进口产品冲击国内企业市场。”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虽然取向硅钢进口量较去年同比增长了0.4%,但是环比却增长了25%. 

    “近期取向硅钢进口量环比快速增长正是宝钢和武钢申请反倾销、反补贴的背景。”孙勇指出。 

    “虽然此次只针对俄罗斯和美国进口的取向硅钢立案调查,但是对其他国家的倾销行为也有一定的威慑作用。遇到倾销的时候,涉及行业和相关的企业应该积极行动,申请反倾销调查,阻止进口产品对本国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产生抑制和降价作用,保护本国消费者利益。如果涉案行业和相关企业自动弃权,就意味着放弃了整个市场。”接受记者采访的中国钢铁协会的负责人指出。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4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