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低价粮食不断冲击国内市场,并形成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的背景下,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调减玉米、增加大豆,政策逻辑是通过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来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并减少玉米库存,解决玉米多了、大豆(大豆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少了的难题,从而实现结构调整的目的。但是,大豆作为贸易开放程度最高的粮食品种,要实现增加大豆的政策目标还需要将其上升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从表面看,我国大豆似乎供不应求,据农业部预警团队2016年10月发布的《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预测,2016/2017年度我国大豆产量1250万吨,消费量9820万吨,供求缺口为8350万吨。但是,我国市场需求量巨大的是低价进口大豆,而非国产大豆。自1996年起我国大豆市场开放以来,受国际市场的冲击,国产大豆长期销售困难,已形成了严重的大豆产业危机。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增加大豆的政策目标,如果不能有效扩大市场需求的话,政策目标必然就难以实现。
影响大豆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很多,包括生产、流通、贸易、价格、加工等诸多方面。生产方面,我国土地资源禀赋差的特征,决定了大豆生产成本较高。贸易方面,我国的大豆贸易开放程度最高,大豆进口只有3%的关税,且不设关税配额。价格形成方面,世界大豆的定价中心是位于美国的芝加哥期货市场而非位于中国的大连期货市场,且美国农业部的全球供求信息系统、金融资本对大豆价格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虽然是进口量占全球贸易量65%以上的第一进口大国,却没有定价权。投资方面,我国大豆加工市场基本被外资所垄断,同时外资企业垄断了世界大豆贸易,凭借贸易投资一体化的优势,对我国国产大豆加工企业形成了强烈的挤压。因此,我国单一的政策空间都很小,必须发挥政策合力,建立集成化的政策,才能有效扩大大豆的国际竞争力。
2016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增加大豆的政策目标,以及农业部发布的《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的“绝不能轻言放弃大豆”的口号说明,大豆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地位已经悄然发生了转变。我国增加大豆或保护大豆的政策目标不是权宜之计,应长期化。这是因为:(1)谷物市场受到的国际冲击日益严重,增加大豆的政策条件长期存在,而且不断强化。(2)增加大豆有利于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如果大豆能够增加的话,则有利于减少玉米的生产,提高玉米等谷物的价格,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耕地抛荒现象,而且大豆种植能够提高地力。(3)增加大豆有利于实现包括营养安全在内的粮食安全。增加大豆,既有利于提高粮食自给率,实现适度进口战略,又有利于提高蛋白质自给率。因此,无论是从近期的供给侧改革还是从长远来看,我国都要把大豆产业上升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国家的粮食安全中要明确提高大豆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