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改革过于注重“量”而忽略了“质”

2016-06-28 04:00阅读:41

作者 : 千讯咨询   来源 / 本站整理

字号

小麦迎丰收,农民收益却不一定涨。出现如此现象,是因为过去我们过于注重“量”,而忽略了“质”,即原粮品质和加工品质,造成商品小麦(小麦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发芽粒、赤霉病粒、霉变粒严重超标,加工企业却缺乏优质强筋、弱筋小麦。如今小麦品种很多,但部分品种已经适应不了市场需求,因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以可能对小麦产量和品质产生极大影响的赤霉病为例。4月中下旬,江淮、长江中下游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成-5成,此外,春季积温比常年偏高1-2摄氏度,多雨高温天气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赤霉病发生期较常年偏早5天-7天。安徽沿江和沿淮分别于3月26和4月17日始见赤霉病病穗,4月下旬至5月上旬赤霉病出现显症高峰。据不完全统计,仅安徽省赤霉病见病面积就达近3000万亩,其中,病穗率>3%的有1800万亩。此外,在湖北江汉平原、河南周口以南地区、江苏苏中和苏南地区,赤霉病普遍发生。

在调研中发现,湖南省周口市西华县黄土桥乡黄桥村赤霉病穗率20%-30%,严重度2级-3级;安徽亳州、宿州等未防治的品种展示田块内高感品种的病穗率超过80%,严重度3级-4级;江苏淮安和泰州等地区个别未防治的田块赤霉病穗率达40%-50%,且白粉和叶锈病也发生严重。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对安徽省30个县调查显示,沿江、沿淮、江淮和淮北地区未防治的田块赤霉病穗率分别为69.5%、54.7%、47.0%和27.5%,平均病粒率分别为29.2%、20.0%、13.0%和10.6%,发病情况显著重于常年。由此可见,赤霉病防控的诸多环节还很薄弱,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

然而,目前生产上缺乏高抗(耐)病性且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种。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连续多年测定我国1000多份小麦品种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种植的小麦品种90%不抗赤霉病。河南和山东等地区高产品种基本上不抗赤霉病,这大大增加了黄淮麦区赤霉病流行风险。抗病品种选育和合理布局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根本措施,针对目前生产上缺少丰产优质、高抗品种的现状,应将赤霉病抗病品种选育列入小麦育种重要内容,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加快小麦赤霉病抗病品种选育和布局进程。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南片赤霉病常发区,避免跨区域种植现有高感品种,以降低病害流行风险,并结合高效低毒药剂防控,可有效降低赤霉病危害。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5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