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生产大米1.3亿吨,较2009年增加0.732亿吨。2015年1-6月生产大米0.609亿吨,同比增长1.73%。大米产量持续增长的原因:一是人口增加,对大米和以大米为原料的食品需求持续增加;二是统计体系不断健全,入统大米加工企业不断增多;三是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符合入统的企业增多,入统企业大米产量也不断增多;另外,大米加工量也存在重复统计的可能。
经过多年发展和竞争的洗礼,大米加工企业经历了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的过程,龙头企业的规模不断提升。《中国大米加工行业发展研究报告(2016)》显示,2008年全国入统大米加工企业7311个,加工能力16074万吨;2012年底增加9349个,产能3.1亿吨;2014年下降为8519个,产能2.43亿吨。2014年全国入统大米加工企业生产大米1.3亿吨,实现销售收入4000多亿元,利润4亿多元。
前期加工企业数量和产能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粮食刚刚全面市场化,又适逢稻米市场持续上涨,加工利润较高,因而出现盲目上马,产能无序扩大。后期企业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稻米市场牛市结束,产能严重过剩,加上进口大米冲击,企业竞争激烈,亏损严重,关停增多。
伴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大米品牌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北大荒、福临门、金健、金龙鱼等已成长为知名的大米品牌。五常等一批优质大米品牌也已深入人心。特别是在小包装领域,品牌大米的市场占有率较高。其中,中粮和益海嘉里在小包装大米市场合计占据了较大的份额,余下则被北大荒、华润五丰以及各地的区域品牌所瓜分。
大中型加工企业趁机扩大市场份额,使得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其中,黑龙江省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的企业由2009年的41家增加到2014年的102家。全国排名前50的企业加工能力合计占总产能的12%左右。前三甲的北大荒米业、中粮集团、益海嘉里3家产能合计超1000万吨。
随着稻谷产量增加和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大米加工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不论是从加工企业的数量,还是加工生产的人员与加工的生产量都有了明显的增长,从大米加工的企业发展形势来看,民营企业大有后来居上的气势,数量逐年递增。大米加工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甚至在一些领域和方向上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如我国的碾米工艺和设备已可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媲美,但还存在规模小、分布散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企业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此外,大米加工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开发生产新产品,如:糙米、发芽糙米、留胚米、免淘米、强化米、蒸谷米等相关产品,以期增加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