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黑龙江是全国最大的黑土带,是“大粮仓”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黑龙江把黑土耕地保护作为促进农业(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措施,摆上重要位置,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保护建设,提升黑土地质量,做到“藏粮于地”,助力粮食稳定发展。全省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2015年达到1264.8亿斤,占全国1/10强。
坚持保护利用、用养结合,不断提升黑土地质量。针对黑土退化的实际,黑龙江大力推进用养结合、种养结合、工程农艺结合,控制黑土流失,提升黑土质量。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在实现作物根茬全部还田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秸秆机械粉碎还田。2015年,黑龙江制定了玉米、水稻秸秆还田的技术方案,并配套相应措施,全省秸秆还田面积达到4660多万亩。大力推进深松整地,加快组建大型农机合作社,利用大机械深松整地,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近年来,省财政累计投入7.98亿元,组建千万元农机合作社1224个,累计深松整地面积2.24亿亩(次)。大力推广有机肥,2010年以来,先后在39个县(市、区)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补助,累计补助资金2.7亿元,实施面积近400万亩(次);同时,推广应用大豆接种根瘤菌面积302万亩,实现固氮养土肥田。
坚持减量增效、绿色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按照农业部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的部署,黑龙江提出化肥、农药、除草剂“三减”目标,上升为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力争到2020年化肥农药除草剂使用量负增长。2015年,全省推广机械侧深追肥2540万亩,水肥耦合一体化技术面积4000万亩,水稻前氮后移追肥技术面积3500万亩,初步测算,全省共减少化肥用量近10万吨。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轻土壤负面效应;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新配备了2800多台高杆喷雾机,采取补贴形式更换了5万套标准化喷头;采取飞防技术防控稻瘟病,平均每亩用药量较过去减少近60%;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推广推进病虫生物防控技术,初步测算,全省减少施药量2000多吨。
坚持试点先行、健全机制,着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2015年农业部安排黑龙江补助资金2.6亿元,在9个县(市、区)开展试点,治理面积90.5万亩,具体任务落实到村、组、农户和地块,并加强督促检查和绩效考核。推进亿亩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定了《黑龙江省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3—2020年)》,通过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8个方面配套建设,到2020年全省建成生态高产标准农田1亿亩。加快耕地保护立法,省政府审议通过了《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已提交省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